好东西不能一次性吃完,一则容易消化不良,二来细水长流细嚼慢咽才能汲取营养品味精华。
对詹大年的讲座我就是先粗略听一遍,获得大概的内容框架,再仔仔细细聆听,暂停与播放不停切换,琢磨、思考、联系实际……以求能更多的消化讲座里的精髓。
当然读书要留痕,听讲座更是如此。留下读书札记,即使讲座已湮没,精华依然还在,隔一阵子再重温,还能有新的收获。
几个关键词
詹校长继续围绕着“好的关系才是好的教育”这个主题又分享了几个关键词,有人格,功能,关系,立场,学习,对话,游戏、信仰等。这几个词对构建好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又有什么作用,对解决教育中的问题又有什么帮助呢?
人 格
包括人的品格,人的主体,人的性格,人的责任角色……
其实这个词当年上学时心理学教材里都有,只是那时候不曾和自己的工作和教育和活生生的学生和身边的实际联系起来。
就比如你我可能是一个好老师,回到家却未必能做得了一个好妈妈(爸爸),这就叫人格缺失。
想想也是,我在学生中的口碑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在我家闺女口中心里却绝对不是一个好妈妈,她有什么事宁愿跟爸爸沟通交流,都不愿意搭理我,我原本都把这归结到职业病上。这一刻才知道是因为自己的性格(太强势)、角色(能很好的完成教师和妈妈的角色切换)方面的缺失导致。
教育的意义就是发展完整的人格。
完整的人格意味着会处理各种关系(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是扬长避短,而不是取长补短。
人格是有长短的,但长短不是优劣。
不能因为一个活泼外向的孩子就该被众星捧月的对待,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就要遭受冷遇,完全可以扬长避短。
刘邦善将将,不就是把扬长避短发挥到极致吗?这也是比张良善将兵的高明之处。
什么是家庭?
家庭是具有生产、生育,保护,生活,情感陪护,抚养赡养,休闲娱乐,教育等等综合功能的单位。如今家庭的这些功能却在淡化,在社会化,在缺失。
许多人在家是不做饭的,要么点外卖,要么到饭店胡吃海喝。其实做饭的过程就是彼此情感交流、沟通思想、相互学习的过程,一家人从购买食材到洗菜摘菜,到做好饭食摆放碗筷,再到品尝色香味俱全的各种佳肴,浓浓的烟火味,满满的家的温馨,其乐融融,多好!可是有些孩子好久都不曾和爸爸妈妈一起吃过饭,甚至连见见爸爸妈妈都成为一种奢望,何来情感的交流沟通呢?
为什么有些孩子会离家出走,有些孩子会弃学?那是因为我们输出的“功能”并不是孩子想要的。孩子在家庭中只接受到了教育这个单一的功能,其余的全部被屏蔽掉了。孩子在学校里就是听课刷题做作业,回到家里还是刷题做作业,太单调太乏味,就容易受不了。做爸妈的若不懂换位思考,不能理解孩子,见到孩子还一味的唠叨埋怨指责,搁在你我身上能受得了吗?!
到了双休日,孩子理所当然的认为终于可以喘口气儿了,可以休息是第一位了,而家长又特别“殷勤地”把孩子赶进这补习班那培训班,还嫌弃孩子没有把完成作业放在第一位,还振振有词说在孩子身上花了多少精力财力,终了却换来的是“你咋恁不争气,比不上隔壁小A,赶不上楼下小B……”
就这样,绝大部分孩子被异化成学习的机器,呜呼哀哉,可悲呀。
个别孩子会觉得上学很难受,没有娱乐时间,没有活动时间,还有那么那么多的学业压力,学习成绩再不好,不得不面对老师批评、同学们嘲笑、家长打骂……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如果弃学了就会躲避这许许多多的他不愿意接受的负面东西。
我们在单位(公司)若是也遇到这种千疮百孔、焦头烂额的情况,我们是不是就愤而辞职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孩子们能这样做吗?不能呀。要不为啥说孩子们尤其是成绩不够好的孩子们才是真的弱势群体呢。这样的孩子一直不被关注、没有被“看见”,一路“摇摇晃晃”“磕磕绊绊”着长大,又缺少自我调适能力,那不就有可能成为社会上潜在的“危险分子”么。
细思极恐呀!
什么是学校?
詹校长认为教育可以自然、自由发生的地方就是学校。
学校如果变成了学生想要的样子,教育在学校就可以自然发生。
只是这个愿景太美好,放眼全国又有几所这样教育的“伊甸园”呢?云南昆明的丑小鸭学校应该是其中之一吧。
什么是美?
美可以给孩子开启爱的大门;
美可以保护生命,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最愿意呆的地方;
美还能化解情绪,让老师成为孩子们最依恋的人;
美还能规范行为,让孩子们学会自我管理,而不是被管教;
美也能发展个性,让德性成为诗性与个性的完美统一。
大环境我们一时半会儿改变不了,但我们可以在自己的“责任田”里,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儿上给予孩子较好的教育环境呀,给孩子更客观理性的家庭环境,给了孩子较多的美。若每个个体,每个单位都这样做,自然就能“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开大船”了。
归根结底,好的关系才是好的教育。唯有在“关系”这个源头上“死磕到底”,才有可能给孩子们送来“放牛班春天”,才有可能迎来完美教育的明天。
Ycy207-16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