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所谓“学习”就是同教科书的相遇与对话……

所谓“学习”就是同教科书的相遇与对话……

作者: 花开的时间 | 来源:发表于2020-07-04 23:56 被阅读0次
所谓“学习”就是同教科书的相遇与对话……

《教师的挑战》里,关于学习,有这样一段话。

所谓学习,就是同教科书的对话,同教室里伙伴们的相遇与对话,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这就是佐藤学先生倡导的学习的“三位一体论。”

他的理论里最重要的是第一原理即倾听。倾听包含有:第一,在课堂上,倾听儿童的发言,这意味着,认识儿童该发言是文中哪些话语触发的;认识该发言是其他儿童的哪些发言所触发的;认识该发言与该儿童先前的发言有着怎样的联系。

仔细分析这三层倾听的内涵,实在是阐释清楚了儿童与文本材料、儿童与伙伴(即与他人)、儿童与自己(即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只有认真倾听孩子的发言,才能听懂他们的话语系统,也才能听出孩子是怎么从词语或者概念中辨析出或者生发出感悟、新的判断、结论的;也只有在用心倾听的时候,同伴说的有一些话才会点燃另一些伙伴的火花,创生出智慧;如果细心倾听同一个孩子对同一个问题不同时期的理解,你会发现,他在我们大家都没有任何知觉的时候,就已经实现了成长。就像真正的花开,没有一点儿声音,让人感觉生命成长的妙不可言,充满了玄机。

第二,倾听意味着在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仔细反思我的教学,有那么一些时候,我会无主见地揠苗助长。略显浮躁的现实环境,要关照到每一个儿童的内心,确实有些敷衍。但是,我尽全力在每一节课上,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越俎代庖。倾听他们对一道例题的多种解法,倾听他们在超强的学习压力下面对挑战性任务时的退缩、彷徨、勇敢、无奈,、欢悦、狂喜……

当然,佐藤学先生这里所要倡导的“倾听”,是真正意义的课堂上对研究项目讨论交流时,对同伴见解的倾听。某种程度上讲,这种耐心地认真地倾听他人见解的品质,会逐渐架构起一个人的人格力量。他(她)将变得谦逊、诚朴、有礼而海纳百川。

佐藤学先生倡导的“学习的革命”理论里,第二是串联,第三是反刍。

串联是教学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把教材与儿童串联起来,把昨天学到的知识与今日学习的知识串联起来,把课堂里学到的知识与社会上的事件串联起来,把儿童的现在和未来串联起来,以探讨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的活动。确如佐藤学所说,如何串联,需要语言的艺术和技巧。比如我们在听课甚至是在听很多大师的课的时候,都会听到很多“切断”的活动。比如“某某怎么了”“还有别的意见吗”,教师类似这样的话,其实忘深入的地方思考,其实是把发言与发言之间的链接在屡屡地切断,它似乎是对前一种发言的画圈而又貌似想开启另一场智慧谈话的大门,殊不知,说不定正好孩子们还沉浸在前一种思维里,或许想明白或许没想明白。通常我们忙不迭切断的目的是要快速地进入下一场的教学任务。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尽全力有意识地去营造一种自由流淌的讨论交流的氛围和场域,通过我们的串联,启发或者引导学生向更深更远的地方思考。而这种串联的技巧,需要年复一年的修炼和学习。

反刍的活动就更加收到轻视。在教学中老师们往往都更注重接下来会怎样,而不断地向前走,向前走,很少停下来反刍前面的活动。造成的事实是,大部分课堂只是借助了一部分儿童的参与来展开教学。创造合作学习的教师与单向灌输性教学,这两种教学教师的差异就是,是否借助了反刍来帮助全员的学习。

佐藤学听课,最爱关注某一个或几个或某一组的学生从开始到结束学习状态。通常他在分享环节,会说到,这些孩子最开始是如何表现的,之后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表现出来的肢体语言、表情、与周围同伴的关系或者课堂交往是怎样的,后来他采取了哪些方法或得到了哪些来自同伴的帮助,老师的积极干预,他们后来的学习状态怎么样。他甚至会很客观的讲授课老师对全班学生的关注度是怎样的。我觉得这些分享,是他对观察到的课堂的反刍。但其实,我们的教学中,时不时回头看,或引导学生对比观察例题与例题之间的相同或不同,反思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来进行学习,成功地解决了问题,完成了挑战性问题等等。这些反思,会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是生发思辨力的好秘诀。

凡是艺术,皆无止境。

课堂是艺术,有境,无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所谓“学习”就是同教科书的相遇与对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jhm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