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一:走进学生~调研学生的学习起点
当新知识不"新"时怎么办?
在教学“找规律”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单元教学目标只教学简单的“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意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规律。
教师在教学前了解到,学生对上述内容已有接触,具备一些找规律的经验。那么,学生到底X对找规律的知识了解多少?掌握到什么程度?有什么高层次的学习需求呢?教师该如何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教学设计?带着这些思考,教师进行了课前调研:
1.调研的目的:准确了解学生的经验基础,把握学生再学习的起点。
2.调研的内容:教材原有题型(例题)
基于对学生的调研和思考,教师对原有的教材和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重视写生经历学习的过程。
1.猜一猜
提高要求:根据前后图形的规律,猜想中间缺少的图形是什么。
2.找一找
增加内容:针对同一种排列,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规律,培养思维灵活性。
3.演一演
增加内容: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发现的规律,通过身体语言感受规律
4.找一找
提高要求:借助已有的经验自己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
5.画一画
增加内容:多种素材创造规律,过度到学生独立创设规律。
策略二:走进课堂~确定学生的学习难点
学生感觉新知索然无味时怎么办?
学习过程是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道不多到知之较多,最后形成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学生自身认知行为和认知能力的转变,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帮他们完成这个转变过程。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只有满是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堂数学是有生的,有实效的。
策略三:走进自我~设计教学的整合点
学生感觉新知缺乏挑战性时怎么办?
访谈学生的问题
你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吗?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的?你认为咱们还有必要用一节课的时间学习这部分知识吗?
分析测试和访谈的结果,可以发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利用知识的迁移,比较出万以内两个数的大小。但是,对于其中的算理以及比较的方法,有一部分同学还不理解。
教师依据对学生的访谈及调研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决定把四位数和三位数的比较大小放在一节课,把情境作为知识的承重墙,把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作为重点,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理解两个数的位数不同或相同时如何进行比较的算理。在讲授算理时把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放在首要位置,因为这是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