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教学即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作为四项基本技能之一,是促使学生继续学习的内在潜力。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要更好地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以致用,达到工具性的目的。
但是,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他们的口语技能在听说读写中都处于处于薄弱地位,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受传统教育模式因素的影响。
长期以来,英语作为语言学科,它的评价方法类似于语数等科目,都是以笔试形式体现,学生只要记住语法、读懂文章、会用英语写作,就可以获得满意的分数,就体现了该同学英语学得好。记得最大的改进就是大概在2000年左右进行了一次改革,淡化和去掉了语音题目的考察,而加入了听力测试,这无不是一大进步。随之教材上出现了听力练习,教师上课时多了录音机。
二、受语言环境因素的影响。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与以英语为本族语言的人很少有机会接触或者几乎为零,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学校,或是公共场合,人们都是以母语为语言交流工具,学生缺乏主动引导的外因,久而久之,所谓的工具学科,便变成了"哑巴语言"。
三、受自身心理障碍因素的影响。
虽然学生意识到了英语口语的重要性,但是长期受汉语思维习惯的制约,而当他们想要用英语交流的时候,往往会花时间思考该怎么说,或只是资字翻译,由于汉语和英语的语序是不同的,致使他们举步维艰,说出来的也是Chinglish,这种思维模式给学生也带来了心理障碍,学生开口难,连贯表述更难,越难越怕说,越怕说不敢说。
针对以上实际情况,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帮助学生。
首先,在课堂上营造氛围,坚持全英语授课,坚持与学生用英语交流;同时,不要吝啬时间,要给予生生之间充分交流的机会,当然,教师要根据情况创设氛围,依据教材制定相应的话题,围绕主题进行口语会话活动;也应该有展示、评价,让学生在无拘束的轻松环境中发挥能力,增强自信心。
其次,可以将英语交际延伸到课外,开设第二课堂,如:英语角,英语社团等。
另外,作为英语教师也可以随时与学生用英语交流,也许一开始会有难度,但只要长期坚持,就会形成习惯,相信学生大胆开口说的胆量和口语交际能力就会提高。
同时,如果有条件,也提倡学生共读整本书,整本英文版的书,由于学生基础有限,可以从绘本阅读开始,之后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读后感、 分享体会等等,既增加了其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又可以增长学生的视野,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https://img.haomeiwen.com/i17032371/bab3f0714cf0c4b8.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