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嘉慕
昨天,翻开巫鸿老师的《豹迹》,仅看了开篇的“自序”,就激起了读下去的兴趣,便一口气读了两个章节。
虽然,仅读了四分之一,但已经想推荐了。
上周三晚上看了一个直播--“巫鸿×陈丹青:我那时真年青”,两位老师回忆他们共同年代的人和事,也讨论了巫鸿老师的书--《豹迹》。在看直播的过程中,我们就下单了《豹迹》这本书。
看直播之前,我并不知道巫鸿老师。那天近两个小时的直播,巫鸿老师虽然话不多,但我已经感觉到他学识非凡、谦卑有序。
《豹迹》分为三部分:艺术、生活、人。我在看前面的同时,翻看了一下后面, 全书主要是巫鸿老师对他人生经历的回顾,他称为“记忆写作”,他说:“回忆录已是一个文学体裁或类型,记忆写作则源于突破这个体裁和类型的欲望”。
本书的第一篇就是巫鸿老师于1985年在《联合报》上发表的“豹迹”,书名《豹迹》取自该篇同名文章。
“豹迹”记述了他在大学期间(70年代末)到新疆克孜尔石窟长达两个月的考察经历--登记、临摹和摄影。其实,吸引我的是他对自然景观、壁画的描述及对历史故事的还原,让我对脑海中神秘的“西域”有了一些认知,对壁画所显现的年代的文化、信仰、冲突、艺术有所了解,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有保存价值。我想:我一生都没有机去那个地方,没有机会亲眼看到那令人震撼的景象,但是,我知道了那里有这些。
第二篇文章是巫鸿老师参与找回“国宝”的一段往事,同样值得一看。
我还没有看完,即使全部看完了,也不想“剧透”太多,因为,精彩的内容是讲不出来,最好自己看。
所以,推荐《豹迹》这本书,虽然我不知后面具体写了些什么,但是,至少,我已读过的第一篇--“豹迹”就值得一读。
感谢您的阅读,祝平安喜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