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宅,近年来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在东方尤为突出,在日本甚至掀起了“宅文化”,一时间“御宅族”盛行。
我自认是个略宅的人,虽然也会享受一个人的静谧,但时长了也会滋生出萧索和寂寞的感受,甚至偶会有“现在的这些真的有意义吗?我们活着又是为了什么……”等等这些想法。
索性靠着互联网和自己报的各种课,我并没有一宅到底,和外界断了联系。说到底,宅,非我所愿,然后却实实在在来源于我。
恰逢最近,武志红老师开始讲起了“宅”,我有滋有味地听着,对于宅,也有了更多认识。
1、为什么会宅?
武志红老师认为,空间,是“宅”的根本。可以说,一个人之所以选择宅在家里,是因为在这样的空间里,他能做自己。他不愿意出去,是因为外部的空间,他总感觉身不由己。
是的,对我来说,家是温馨的一方小天地,在这个空间里我是自由的,没有任何限制的,想吃就吃,想玩就玩,想睡就睡,想干啥都可以,所以这个空间的舒适感让我沉迷。
2、“宅”的关键是封闭
我以前总是给自己定满满的计划,如果这个计划顺利执行了,我会很满意,然而一旦计划没有执行,程序被打乱了,我就会陷入一种烦躁的情绪中。而现实世界,不论是定计划,还是其他的事情,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情况发生。
武老师对此的解释是,程序是情绪失控的关键,而人们之所以要设置程序,是因为控制感,程序被打乱,人们就会陷入到难以言说的不安全感中。
那为什么会追求控制感呢?李雪老师经常讲,如果孩子在童年的时候没有与妈妈形成安全依恋感,就会依赖自己的头脑,因为头脑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妈妈”,这会让人去追求控制感。
因此,武志红老师认为,当一个人过度追求自我掌控时,容易陷入到封闭状态。人一旦去封闭自己,“宅”就由此形成。
喜欢宅的人,是把自己封闭在家里,因为家里的一切都是自己熟悉的,而熟悉,本质上也是一种掌控。出门的时候,就意味着脱离了自己控制的世界。
你宅不宅,安全感说了算!武志红老师的分析,让我想到了自己。
外部的空间,对我而言,并非总是身不由己,但是如果是一个人来做的话,就会很不爽,比如一个人逛超市,一个买东西,一个出去买水果等的……此外,其实对于人际交往,以前其实我是有些恐惧的,所以有时候宁愿自己窝在屋里,也不想出去。
3、宅的解药
太宅的人,通常伴随着封闭消极和被动,这就是无助,而此时,人们很容易觉得外界有坏人,而且自己对抗不了。为此,太宅的人很容易打造一个封闭的铜墙铁壁,既是挡住外在的敌意,也是毁坏自己对外界的敌意。
而越是封闭的人,越容易觉得现实世界是肮脏的、坏的、令人失望的。这虽然有一定的现实性,但更多的是我们的敌意投射的结果。
比如一个小伙子骑自行车外出,自行车坏了,大早上修车的没开门,品牌维修店也没开门,他就会很崩溃,陷入一种绝望而恐怖的感觉。
事实上,当我一个人遭遇这种事情的时候,确实也会有此类感觉,但是身边有人一起的时候,却会很平静。所以我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常常不愿意出门,觉得“太麻烦”,想到每次自己出门回家找车位的不易以及停车时的费劲,我就越发不想出门。
面对这种情况,武志红老师给出的解药是—现实世界。也就是说,只要能喝外部世界建立起越来越多的关系,内在心灵就会变得越来越好,所谓的疗愈就会自动发生。
你宅不宅,安全感说了算!其实,我现在宅的情况已经好太多了,但是下班之后,如果不健身也不学习,也还是很容易宅在家里玩,因为外出的各种“不好”在我头脑中根深蒂固。出去玩吃东西就会胖,看电影或者其他的就得回家晚,不能早睡觉,出去了本来计划的学习就不能继续下去了。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我不出去的时候,有每天早睡吗?并没有呀。
我不吃晚饭,就会瘦吗?也不会呀!
我在家的时候就一定是踏实学习吗?也没有啊!
所以,或许是外出的不可控感,被我放大到了各种“不好”上面,于是,我对此报有敌意。
或许,将这种敌意放下还需要不少时间,不过我相信,随着敌意的放下,生命力也将不断流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