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系统就像一个树,只有更多的枝丫,才也在这个枝丫上长处更多的分叉,如果没有枝丫,后续就没有任何可能,一言以蔽之,只有多才会产生更多的可能性,当然前提是你的树干必须强大*。
事情是这样的。
上次周六我参加了一个书友会,分享会结束后,我问了一位书友平时读什么书居多。
“投资方面的”。
看格雷厄姆的比较多,还是彼得林奇的比较多?我继续问。
他没正面回答。
我就让他再给我推荐一点书看。
“你的目的是什么?”
我表示没有目的,先把知识存放在这里,当以后某个时刻用得上,再把它拿出来。就像银行存款一样,有时间积累,就尽量多存一点。等以后面临着重大的选择,需要投入资金的时候,就有一笔沉甸甸的资金。
但这位朋友不同意我的观点,他说你首先要目的明确,你想要的是什么?对你有什么意义?
当时我有点懵,既然是投资类的书,肯定是想挣钱,这样问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看投资类的书,除了挣钱还有其他目的吗?
但他这样问,让我认识到两种学习的模式,也谈论不上哪个好。
一种是 完成任务式 的学习,另一种是 非完成任务式 的学习 。
第一种 完成任务式的学习
就是这样朋友所说的,学习要有 目的学习(更准确的说是急迫的功利性,为了完成某项指标)。这种情况也是有的,但在人生当中是占少数的。比如,我今天要吃蛋炒饭,我不会做,那我就得抱着把蛋炒饭做出来的目的去学习。
但人生很多学习是没法给你弄出蛋炒饭来,即时你抱着目的性去做了,也不一定会有结果。如果学习都带着急迫的功利性,很容易出现悖论。我又不上天,学天文干嘛?我又不考古,学习历史干嘛?我有当生物学家,了解生物知识干嘛?
第二种 非完成任务式的学习
人不会无缘无故就去做每件事,或者去读某本书,一切行为本身就暗藏着目的,只是目的没有那么明确功利性,不是为了眼前的蛋炒饭。
学习只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或者阅读能让当下这一刻过得舒服一点;或者让自己谈吐不凡;或许明白了更深层次的道理,积累更多的知识,产生更多的可能性。
我觉得这两种知识学习模式可以互补,紧急需要完成的任务,就需要用 完成任务式的学习 方式。平时则 非完成任务式的学习,广泛的涉猎。
眼前不需要那么多蛋炒饭。
知识系统就像一个树,只有更多的枝丫,才也在这个枝丫上长处更多的分叉,如果没有枝丫,后续就没有任何可能,一言以蔽之,只有多才会产生更多的可能性,当然前提是你的树干必须强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