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书评 | 《有温度的手艺》:唯有匠心,不负光阴

书评 | 《有温度的手艺》:唯有匠心,不负光阴

作者: 虎皮柚子 | 来源:发表于2019-12-17 15:53 被阅读0次

    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时,人们都会为曾侯乙编钟所震撼。作为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的一套编钟,它的出土表明战国时代的我们就已具有完整的十二乐音体系,打破了过去认为十二律传自古希腊的说法,改写了世界音乐史;作为礼乐之器,曾侯乙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是人类文明的珍贵宝物。

    曾侯乙编钟上启公元前,下至21世纪,千年前的工匠,他们靠简单的工具和自己的双手,用精湛的技术铸成了堪称奇迹的艺术精品,让人叹为观止。

    同样让人叹为观止的,还有千年后依然奋战在传统古建筑和手工作品一线的匠人们。《有温度的手艺》,正是用文字记录了这样一群人:他们传承着祖祖辈辈的手艺,他们精雕细琢又耐得住寂寞,他们普通又不平凡,他们是瓦匠、木匠、石匠、铁匠、掌墨师……。

    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传承,他们的匠心值得我们的敬重。

    1. 治木如做人,遵古之艺术。

    《有温度的手艺》让我了解了一些以前从来没有了解过的手艺,比如掌墨师。什么是掌墨师?掌墨师是掌管墨斗的师傅,就是传统房屋建设的总工程师,他需要全程主持房屋建筑的方方面面,大到堪舆选址、整体设计,小到掌墨放线、上梁封顶,都要负责。

    要成为一名掌墨师,需从最基础的木工开始做起,至少经过十年的磨砺,方能出师,掌管墨线。“治木如做人”,木匠有了墨线,便有了依据。“木要就直,成栋梁之材,必须绳之以墨;育人亦然,必得有正确方法指导,才能成大器。”墨线之于木匠,就像我们做人的准绳,有了它,木匠就知道如何挖眼打孔、凿平铣滑。

    在贵州景区复原孔庙大成殿的工地上,二十七岁的王东其是最年轻的掌墨师。因家境贫穷,他十六岁就跟着掌墨师父亲做木匠,十多年来得到了父亲的真传。他说,可不要小看了这根细细的墨线。木匠的工作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匠人们全赖掌墨师所画的墨线进行工作。因此,掌墨师在工程中要承受很大压力。王东其说他常常失眠,无数个夜晚,脑子里全是明天要怎么划线,怎么分工。

    除了掌管墨线外,掌墨师的另一项看家本领是榫卯——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的主要结构方式,通过两个构件上的凹凸部分相连完成结合。凸出的部分为榫,凹进去的部分为卯。

    传统木构建筑,不用一根铁钉,全靠榫卯结构修建——而这都是掌墨师设计的。掌墨师依靠一根仗杆、一把直尺、一个墨斗,用高超的木工技术,铸造了精美绝伦的建筑实体。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这样总结:“尽木材应用之能事,以臻实际之需要,而同时完成其本身完美之形体。匠师既重视传统经验,又忠于材料之应用,故中国木构因历代之演变,乃形成遵古之艺术。”如此遵古之艺术,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2. 认认真真做事,手艺人的本性。

    匠人们大多常年在外漂泊,难得回家。《有温度的手艺》里如此描述他们:“这群个个身怀绝技的老男人,在外闯荡几十年,勤劳干活儿,养家糊口,憧憬于‘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常生活而不得。他们恋家,他们孤独。他们没有高深的思想,只有一颗朴素的心。”

    认认真真做事,规规矩矩做人,这就是手艺人朴素的心。石匠李逢祥小时候家里穷,自己没有上过学,很早就出来做事、找师傅学手艺。提前进入社会的他,凭借从小的积累,掌握了高超的石雕技艺。

    在贵州景区里有一组九龙石雕群,一条大龙带着八条小龙嬉戏,石雕温情而灵动。这就是李逢祥的作品。回顾当初的工程,李逢祥很感慨:“这是两年前打的,当初这块石头有四米多长,两米多高。雕刻时需要用一辆大车把整个大石头吊起来,非常辛苦,非常麻烦。”

    看到过石龙的人,都会赞叹连连,但李逢祥再次审视自己的作品,觉得自己未来可以雕得更好一点。每做一件事都想做到极致,这就是手艺人的本性。

    3. 物勒工名,唯有匠心,不负光阴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中国就有了“物勒工名”的制度:要求器物制造者把名字刻在自己制作的产品上,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的技艺。

    《吕氏春秋·孟冬纪》中记载道:“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如果器物质量不合格,是要追究责任,施以处罚的。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在为皇室管理私财和生活事务的少府中,工师为手工业作坊的负责人,集技术与管理于一身,传授技艺的同时,负责监督工匠操作、检验产品质量等。对于优秀的匠人,他们也有具体的奖励办法。正是在这样的制度下,秦朝工匠们制造出了青铜车马、兵马俑等流传千古的作品。

    “物勒工名”,器物上的姓名,凝聚了匠人们的心血、骄傲和传承。时光流转,朝代更迭,物是人非,但匠心仍在银匠李写永正是把匠人的那份骄傲,一点一点雕琢在银饰中。

    李写永家族世代从事银器制作工艺,到他已经是第五代。他所在的苗寨里,女人们佩戴的银饰,基本都出自他的家族。苗族人好金银,尤爱银饰,可以说苗人的乡俗文化,全在银饰中

    苗族银饰设计华丽,但是造型稳定,银饰形制往往是一个支系的重要标志,一经祖先确定,就不能随意改动。所以苗族银匠既要善于从传统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还需根据本支系的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对细节和局部的刻画推陈出新,使银饰日臻完美。正是在这样日复一日地雕琢中,李写永成长为当地知名的银匠。

    每个银饰完成后,李写永都要认真检验成品。他把它们小心翼翼铺在桌上,虽然都是自己精雕细琢而成,但依然会一丝不苟挨个检查是否有瑕疵。这小小的银饰,代表着他的手工艺水平,也承载着银匠从心到手的祝福。

    这个世界纷繁绚丽,美丽的景色随着时光不断变幻;这个世界又很喧嚣浮躁,名利、职场与生活紧密交织在一起,左右着人们迈出的步伐。但匠人们一生选择努力做好一件事,沉浸在时间中,慢慢打磨自己,让世界看到了技艺的极致。岁月悠悠,唯有匠心,不负光阴

    感谢《有温度的手艺》,让我感受到了匠人的温度。

    我是虎皮柚子,一名教育工作者,喜欢阅读与写作,欢迎关注。

    很高兴在这里遇见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评 | 《有温度的手艺》:唯有匠心,不负光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jos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