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学习总结
本周学习了《子罕篇》的第13章至17章。其中,13章至16章仍是谈孔子的高贵人生。
第13章,“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这一章是谈孔子的出处之道,可以和“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等联系起来参读。子禽问子贡,“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是“求之”呢还是“与之”呢?这里是子禽说的“求”字,子贡就告诉他:“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而本章里,子贡却犯了迷糊,也以为夫子去“求”。而夫子却说我是“待贾”。“待贾”的意思,它是一种有主体性的,不是说为了什么而主动去求。孔子是要入世的,但这种入世,一定要保持自己的主体性。为什么待贾而沽?就是希望有人真心认可,孔子并不是不想出仕。孔子周游列国,想出仕的思想非常迫切,他有一腔关怀,希望世界更加美好。夫子所选择的一定是有道有仁,甚至是希望能有机会恢复道、恢复仁,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就会果断离开,观待缘起,再次创造条件,为了利益天下苍生,积极入仕,这份勇气与坚韧、情怀与使命令人感动。
第14章,“子欲居九夷。或曰:‘ 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有些人不是君子,不论他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也不会高贵。何为高贵?里仁为美,真正的高贵体现在他如何安放心灵,它是由内而外的。真正的高贵,是别人觉的你高贵,对你“中心悦而诚服”。“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有君子住的地方,怎么会僻陋呢?这即是对“三以天下让”去开发江南的泰伯、教化朝鲜的箕子这样的先贤行宜的礼赞,也是孔子不畏任何困苦艰险弘道济民志向的阐发,更是孔子教导弟子君子人格所应具备的品性。这句话不知鼓舞了后世多少身处困境的仁人志士。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就是君子本身自具仁德,自带光芒,存心淑世,所居则化。任何外在的困陋不但不能限制住他们,而往往成为促使他们升华最好的助力。
第15章,“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乐正就是正乐,正乐就是正心,正心就是使人无邪。所以为政者进行诗、书、礼、乐之教,培养的是人的温良恭俭让品格。“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正心才能正人,人正极其重要。正人用邪法,邪法也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也邪。孔子正乐“雅颂各得其所”,“雅”是雅正之乐,宫廷雅乐;“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都是教化所用。为什么不说“风”呢?这里的重点是讲乐,而不是《诗经》,因为“雅”“颂”都是用于庙堂之上演奏的,夫子“正”的是庙堂之音,而“风”则是民间音乐,是在外边唱的。所以这里只讲“雅”和“颂”。古时候,礼、乐、诗、歌、舞几位一体,儒家讲乐正,讲礼和乐,礼主敬,乐主和。“和”就是和谐。夫子所做的事情,就是推行道,做他力所能及、可以做成的事。
第16章,“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这是夫子自评其为人之道。这个是不是一种自谦哪?我感觉是一种自信,就是“何有于我”,与我有何难呢?这些我都能很轻易做到。这里论述的是成年人在朝廷、家中、丧事以及对饮酒等事上应持有的态度。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做到这些很重要。如果做到了这些,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不为酒困”,在《论语》当中可以看到几则和酒有关的材料。很多人都对孔子的饮酒观比较感兴趣,“不为酒困”就是在饮酒的问题上,喝与不喝,喝多喝少,都要随机应变。从《仪礼·乡饮酒礼》可以看出,饮酒其实是一种礼。学完酒礼之后,老师和家长要考验你,看你能不能做到饮酒的礼节,所以这里强调的是礼。这样看来,“出则事公卿”讲的是忠,“入则事父兄”讲的是孝,“丧事不敢不勉”讲的也是孝,“不为酒困”讲的是礼。圣人之道,不惟在高深之处,曲高和寡,也在日常小事之中。正像佛家参禅三境界一样: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有所悟时,看山非山,看水非水;彻悟之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人生达到最高境界后,洞察世事,返璞归真,所外现的正是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