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篇》第9至11章小节
本周所学三章,重点谈的是孔子的高贵人生。
第九章“子曰:‘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孔子处在这样的时代,才有了孔子。孔子说“吾已矣夫”,这是悲伤还是不甘?还是要继续发奋?
“河出图,洛出书”,在孔子看来,是盛世来临的一个征兆,但是凤鸟没有来,河中也没有出现书,所以这是衰世的象征,故而孔子感慨“吾已矣夫!”在《微子篇》子路传达孔子的话说“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在《中庸》中,孔子说“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等等,这都是孔子的慨叹。尽管本篇第14章也说“子欲居九夷”,《公冶长》篇孔子也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可以说,这都是孔子对于“道不行”的认知与感慨是相联系的,是孔子的一种自信?因为孔子相信,即使是在九夷也能够施行教化,文以化之,这地方文化这不陋了,这就是夫子的信念。
这样一个时代,当一个人激愤的时候,会把一般人的锐气消磨殆尽;但也就是这样的时代,孔子想的依然是“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可见,孔子是何等的一种心境,这即是孔子的天命观,更体现了他的使命感。
第十章,“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出于礼节,孔子见到穿丧服、穿礼服戴礼帽以及盲人这类的人,即使比自己年轻,孔子也一定站起来;从他们身边走过,也一定会小步而快速地走过去。实际上,这是表达一种怜悯、一种爱,对于“冕衣裳”是一种敬,所以爱与敬在孔子这里有非常深刻的体会。《卫灵公篇》末章,说孔子和乐师相见的时候,孔子说这是“相师之道”,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仁心的流露,仁礼的合一,这就是圣人的气象。因为一般人对于“冕衣裳”这样尊贵的人可能会有敬意,但是对于弱势群体,对于比我们低的人,可能就会有傲慢之心,但是孔子没有,所以这一种对上对下、对尊对卑都是一种内心流露出来的自然而然的仁爱与礼敬。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内心世界,看到他的高度。高贵的人一定懂得尊重,高贵的人才能被人尊重。孔子尊重人,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细节中、小事上,这是高贵人生的外在彰显。其实,孔子处处如此,例如“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可以想象得出,如果人家在发丧,旁边却有人狼吞虎咽第吃饭,气氛就不协调,对丧主就缺乏尊重。
第十一章,颜回称赞孔子,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这是颜渊对老师的喟叹。我们联系子贡对孔子的赞美,可以看到孔子是怎样征服了这些弟子们。到了孟子,他总结七十子之服孔子,是“中心悦而诚服”,是被孔子的人格、思想和魅力所征服。颜渊在这儿也解释了弟子们为什么会有这样地感觉:“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条成仁之路让人欲罢不能,孔子的这种教育方式是非常非常地厉害。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表现了颜回对于孔子一种极高的体悟。这一章可以和前面“子疾病,子路请祷”章联系起来对读。我想孔子说的“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对于理解孔门师徒之间的师生情谊、这种师生伦理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这也是孔子高明之处,是孔子的一种强大。有人看不到孔子的高,是因为他没有“仰”;有人看不到孔子的坚,因为他没有“钻”,这里可谓暗合道妙。你不学圣人,便“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有的人在中华圣哲面前狂傲,其实是他自己的无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