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的觉醒,是学习后收获的最好礼物。
第三章的第一段这样写到: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
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
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
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1.不区分观察和评论,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
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确实会习惯性的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
会经常说孩子:
“你又在玩游戏。”
“你总是不认真写作业”
“你真是懒死了”
……
这些都是评论,而不是观察。
如果换成观察语模:
“我今天第二次看到你在玩游戏了。”
“我观察到你写作业的时候在吃零食。”
“我观察到你起床后没有把房间整理。”
这样的表达是不是更清晰,还不会造成孩子逆反的心理呢?
2.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在第一次学了这一章节之后,我就开始提高自己的觉察,那第一次的小事例,我记得很清楚。
听课开始前:(观察)看到孩子微笑着双手拿了一条蓝色毛巾横在额前,边走向坐在沙发上的我边说:“妈,我…”。
看着走到我面前的她欲说还休的样子。
(如果是以前心情不好的时候,可能会说:“快点说,要干吗?我还要听课呢。”)
现在我只是猜测她的想法:“你想要这条毛巾对吧”
她点点头说:“是的”。
我体会着她的需求说:“可以”。
她似乎有些很开心,并转到了沙发的另外一头坐下。
我也很满意这样的对话和状态,如果按以前评判式的回应,可能会说:“你每次总想占有好的东西。”
就有可能引起对立反抗的争执场景。
接着她又说:“知道我为什么一直总用那条红色毛巾吗?我就是想留着这条毛巾的。”
其实我知道,她是想开学带条新的毛巾到学校去用的。
如果平常我也许可能会说“就猜到你这样想的”。
但我忍了一下,看看她点点头,什么都没说,接着到了读书时间就开始专注听课了,她也回了房间。
虽然最后没有回应她,她也并没有不开心。
我体会到了她的感受,首先是征求意见时的忐忑和渴望,接着是得到同意时的满足,最后是透露一些小心思时的窃喜开心。
如果最后多说一句话,也许会造成她翻脸变得不愉快,浪费了前面的体会。
也许,她只想说自己的小庆幸给你听,让你体会她的感受,而非评论她的窃喜。
3.好好学习,继续提高觉察力,为了自己和别人相处的都更好。
虽然平常生活中的对话,不一定可以做到每次都去觉察。但只要开始去留意说过的某些话,也许就是良好的开端。
图片来自朋友的作品 勿转最后提醒大家,平常在与人交流的时候,我们尽量避免给别人贴上负面消极的评论标签,比如“傻瓜”“懒惰”“愚蠢”等等。
下一篇也会很精彩哦,欢迎继续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