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打卡第406天(20220304)
(第51本张秀《高效课堂27细节》)
读第120页——168页,
读有所得:
1.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教学设计学认为,教师在诊断学习者的起始能力时需要凭借对教学内容进行的分析,即所谓学习任务分析。为此,教师在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时,可以从学生实现教学目标时具有的终点技能出发逆向往前,直到把达到终点目标的所有主要下属技能分析完毕为止。
2.了解学生在学科课程内已经获得的相关的知识技能。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在学科课程内已经获得的相关的知识技能,才能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分析,弄清楚学生学习某一新知识需要借助的知识、技能以及已经了解的术语等。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已有知识技能对于新的学习任务、可能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能发生消极的干扰作用。
3.了解学生在课外已经获得了哪些相关的知识技能。当今社会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使得学生平时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一些相关的学科知识在课本首次出现之前、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大概,、有些知识甚至大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倘若教师将学生视为一张白纸、一切从头教起、那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还有必要了解学生对新授教学内容的知晓程度。
4.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会做什么,能回忆起什么、可能出理何种情况、哪些已有知识、经验是积极的,哪些可能是干扰的、掌握这些学情不仅是确定教学起点的重要依据、面且对教师预见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何处容易出现障碍、可能出理哪些误解、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5.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学生的学科学习准备、包活知识准备和认知发展准备两部分。后者主要是指学生进入新内容的学习时所具有的学科思维水平和与学习相关的认知心理发展,是否达到了适当的水平。这里所说的认知心理发展水平、既包括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记忆以及情感、意点等个性特征的发展水平,既包括与学科相关的观念或相关观念的发展水平。为此,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要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就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并具备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解读学生认知活动表现的能力,了解学生用现阶段的认知心理发展水平,从而有序地设计教学过程,正确估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思维水平,把握好教学的“序”与“度“。
6.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态度。学习动机源于学习的需要、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习态度受学习动机的制约,是学习者对待学习的连择性反映倾向。理论和实践均表明,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而学习兴趣则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知识内容本身和学习过程本身引起的兴趣。这种兴趣是强烈的、稳定的。间接兴趣是由学习活动的结果、它的社会意义对学习活动目的的追求所引起的兴趣。比如,学习成功的喜悦、期待中鼓励、适度的竞争激起的学习兴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