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除奖励带来的挫败感?
奖励也会带来挫败感?
是的
你做了一件事,回报给你了一分的奖励,你不会感到成就感,反而会是一种挫败感,久而久之你的心理就会出现问题。
我所在的行业是少儿教育,所以我更侧重的是如何培养孩子去适应奖励的“不公”,去适应奖励挫折。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我们要搞清楚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你的付出是你所能操纵的,但是回报是种种客观情况综合反馈的结果,由于回报的不确定性,当出现回报和你的预期差距较大时,便带来了这样的结果。
所以我的解决方法是这样的,可以在前期把回报规则做一种调整,你的付出对应的回报是奖励机会,我可以保证给你对应付出的奖励次数,但是不能保证对应的奖励内容,就像买彩票一样,你付出了两元,但是收获可能是0,也可能是巨额回报,如果孩子从小便适应这一种奖励规则,那当他今后再去面对和预期不符的奖励时便能更坦然的去接受,去适应。
平面设计原则如何体现在说段子上?
设计师Robin Williams将设计原理分为亲密性、对齐、重复和对比4个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在讲平面,也可以用在其他领域,比如讲段子。
今年脱口秀大会内容挺精彩,结合选手的段子,可以折射一看。
亲密性是说合并同类项,相关的元素要集中。脱口秀优秀选手的段子明显有分类或分层结构在里面,像周奇墨、呼兰,这样会让听众更容易抓住梗。
对齐除了视觉上舒服,听觉上前后呼应,也是梗。比如选手豆豆,同场段子内容有些不相关,他可以用模仿表演动作说,这个段子我可以讲到30岁,结尾用这个段子我可以讲到70岁,这样处理效果也挺好。
重复内容可以强化表达,效果就很炸。典型如王勉,他的段子每一部分都是重复节奏,再加上吉他节奏烘托,可以把气氛搞得很轰烈。
对比在段子中更不可或缺,这些技巧比比皆是,就看谁用得炉火纯青。李雪琴用老家铁岭形容宇宙的尽头,孟川说从小就知道自己的身价在2千到4千之间,杨蒙恩表演打篮球谈业务等,都有不同的对比在里面。
我们听到的像是随机,其背面都在设计。
为什么多【做】少【不做】?
我们都知道逆向思维,少做不做一些错误,就是在进步。
但总盯着自己的短板,会让自己束手束脚。
而且,有些不做,似乎你也无法回避,比如不要想象一头大象。
有时候,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人的精力资源太有限,多做其实也在自然挤占不做的时间。
把自己的相对优势发挥到极致,比弥补自己的缺点,做个完美的人,要划算很多。
如何确立适合的激励机制?
《穷查理宝典》上,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故事。有个富人请了个非常好的高尔夫球教练。可是他的进步却非常慢。比他的球友都要慢。
原来她的教练都是按课时收费的,而且课时费很高,当然慢慢的教。他就和他的教练商量。能不能把2万块学费一次都给清了,早一点学会。他的教练很开心,他的进步也非常快的。
遇到别人给你推销东西的时候,我们都应该想一下。他给你推销这个东西的动机是什么?甚至我们看到一个言论一个新的观点的时候都要想一下。这个言论和观点的初衷是什么?
我想到的还有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老师就是投入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它的核心利益可能是整个班集体的平均分。并不会太在意你小孩个人的得失。而我们关注的肯定自家小孩。可如果眼光更高一点,跳出了老师的高度,教材的制定和体系,与我们个人的诉求,是不是一致的?
跳到一个比较高的高度,首先想想对方的激励机制,可能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思维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