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道老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据说,人经历多了,最后会看开,达到所谓的遇事波澜不惊的地步。又说,人在尘世中修行,修行到一定程度,会无我,达到一种平静的心境。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些我都深信不疑。我发现大多数的人也相信。
修行的方式各不相同,信仰也各不相同,但最终应该是殊途同归,达到心灵的平静,这是根本目的。说白了就是两个字“心态”。
最近去正觉寺旅游,看到有神殿里面有佛经的小册子,上写“结缘免费”。对于学习遇到的知识,我向来有一个开放心理。所以,我便拿了几本小册子,准备回来研究一下。
今天拿了一本很薄的小册子打开研读。
里面有很多字的意思我不懂,大概是外来语之类,我猜。但读后我还是明白了,经书实际上是讲的佛与一群菩萨在菩提树下坐,每个人都谈论自己领悟的心得。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是说,如何又如何(这段我没记住),最后尘埃不见了。大体意思是说,一开始没修行前,你会看到桌子上面一层尘土,随着修行的深入,你的心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平静,尘埃就看不到了。(就这个意思吧)。
以前上学时,学的是唯物,即“所见所得”,看不见也存在。如果看到这段话,尘埃不见之类,肯定归为唯心。现在我看到这段话,忽然非常认同。其实这是针对心理的修行来说的,跟唯物或者唯心是两码事。相反的,它要求“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过去的情伤、心伤都是过去的映像,是虚幻的;将来的焦虑是虚妄的。应当注重当下。
我的认识就是,修行到一定程度,心里会接受尘埃,不让它影响自己的心,即看不到尘埃。尘埃还存在吗,当然存在。这里是指心里的平静程度而言。
忽然想起生活中碰到的事。有一位女士,从小在农村长大,长大后考上了学,成了非农人员。然后她嫁了人,她非常有洁癖,总把把桌子擦了又擦,地面拖了又拖,总是觉得这里也不干净,那里也不干净。
这样的人,可以想见,她回农村的婆家时,总是挑别人的毛病,总是嫌婆婆这个脏,那个脏,而且她还说了出来,嫌婆婆脏。也可以想象,婆家人很不喜欢她,觉得她出了农村,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忘记了初心,忘记了根本。
今天看了这段话,我明白了,其实这位女士只是“病”了而已。心不静,尘埃现而已。其实她的心焦躁得很,总是平静不下来,也影响了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同时影响到周围环境。大家对她应该同情与原谅,而不是讨厌。她本来就是一个可怜的人不是吗?
想起了一则故事,东坡看佛印是一驮牛粪,佛印大笑,说正是东坡的映像。也是这个道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修行还是挺有科学性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