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好友相约带着孩子一起在一个室内动物城玩耍,看完动物他们相约在里面的小游乐场继续玩,玩累了我们两个大人带着4个孩子出来觅食。觅食前先带孩子们去洗手间方便、清洗,当我们带着孩子从洗手间出来的的时候,只见一位气势汹汹的妈妈指着我家儿子问远处4-5米开外的一个小孩儿:“是他打的你吗?”旁边小男孩怯懦的点点头,此时那个女人开始炮轰式的指着我儿子吼道:“你凭什么打我儿子?”此刻,儿子的反应简直让我震惊,小男子汉一般胸有成竹的仰起头对那个凶悍的女人说:“是我打的他,是他在游乐场了不停的抢我们的玩具,我们都提醒他了,他依旧在抢!”女人要炸了一般的飙出:“那游乐场是你的呀?那玩具是你的呀?你凭什么不让他拿?……”此时,我已顾不上听这个悍妇吼什么,目光紧盯儿子,看到儿子依旧很坚定的看着她,并且再次重复,“是他从我们手里抢东西的,他凭什么抢我们拿的东西…”那一刻,我的大脑快速转动,下一步怎么处理?我向前移动了半步,我需要用更近的距离保护我的孩子,万一那个悍妇出手,我可以快速阻拦。同时,我清楚的告诉自己:孩子需要对他的行为负责,孩子需要这样的机会,去面对这样突发并令人难以应对的场面。我镇定的继续像个旁观者一样看他们又争执了几句,此时我感受到儿子即将崩溃的情绪,我俯下身轻声的告诉儿子:“如果打他了,咱们就去道个歉。”那个母亲愣住了,儿子主动走到那个男孩面前很小声的说了一句“对不起”,在他说完“对不起”的那一刻,我搂着他的肩膀,并坚定大声的告诉他:“孩子,你做的很好,妈妈支持你!”我拉起孩子的手,转身离开了。留下那个母亲愤怒的斥责他的孩子:“你怎么就不动手打呢,哭什么哭……”此时,我看到10米开外一个怯懦的男人在远远的盯着我们这边发生的一切,才知道,那是孩子的父亲。
拉着儿子离开那里后,我蹲在儿子面前,紧紧的抱着他,并询问他现在的感受。儿子声音有点颤抖的告诉我:“我很气愤,那个凶巴巴的女人让我很气愤。”那一刻,我抱着儿子坚定的告诉他:“你太勇敢了,面对那么凶的大人,你依旧坚定的讲出事实。你对待这件事的责任心,让我觉得你特别有力量。”旁边的阿姨和同伴也认可和安抚了儿子,他稍稍轻松了一点,几个小朋友一起去吃饭了。
晚上回家的路上,我俩一路走着一路聊天。说到这一天的经历,他最想说的就是和那个发脾气妈妈的事情。他说:他很害怕,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挺害怕的。我回应了他的害怕,告诉他:“其实,妈妈当时也害怕,妈妈害怕那个女人伤害你,害怕事情会恶化。这种情况无论谁遇到,都会很害怕、很气愤、很紧张的…” 我紧接着询问他:“下次再出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你需要妈妈给你什么支持?” 儿子犹豫了一会儿,没说话。我就问他,你是不是希望妈妈能站出来替你说句话,或者说那个妈妈几句。儿子点点头。我询问他:“我明白了。那如果我当时告诉那个妈妈,‘你这么凶的对一个小孩子大吼大叫,你做的合适吗?‘你心理会不会舒服一点?“孩子点了点头。晚上回到家,他拉着我,非要我把这个事情将给姥姥和姥爷听,我邀请他自己讲,他拉着我撒娇地非要我去讲。我猜那时他是需要多一些认可和鼓励的,所以就拉着他出去给姥姥和姥爷讲了一遍,讲完之后,听到姥姥对他的鼓励,和处理方式的认可,他开心的笑了。又兴奋的讲起晚上帮助伙伴的另外一件事。这个过程中,我忽然感受到,儿子的自我效能感一下子提升了许多。
作为母亲,我的心中是五味杂陈,各种感受混杂其中,有心疼、有气愤、有委屈、有震惊、有开心…在这次突发事件中,也让我有了很多的思考:
1、对孩子的培养,我的态度是: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在他能承受的范围,让他试着去处理一些事情,毕竟——未来,我不可能一辈子陪着他,更不能所有事情都站在他前面替他挡着。在他无法继续处理或者处理完了,我再介入。所以,在很多朋友眼里,我有点像个“后妈”。我听到过很多家长告诉我,他们希望孩子的世界单纯一点,多给他们一些正面的、积极的事情,那些社会上消极负面的事情尽量不要让幼小的孩子去看到或者面对。这种想法猛的一看貌似合情合理。可是基于我多年在大学工作的经历来看,很多长大后总是“受伤”的孩子,好多都是小时候被“美好”冲昏了头,从未了解过真实的社会和生活什么模样,一旦遇上点小风小浪,就像天塌了一般要么自暴自弃,要么怨声载道…而此时,父母竟然恨铁不成钢的回应这个在风浪中的大孩子:“你都这么大了,这点事还处理不了吗?”每每遇上这样的场景,我都叹息一件事,家长从小剥削了孩子了解真实生活和社会的机会,更剥夺了孩子面对困境,从困境中学习成长的机会。这样的家长,又有什么资格指责孩子不懂、不会、不能面对困境的?
这几年,每当儿子去勇敢面对困难,或者在困境中挣扎时,我的内心其实特别痛苦,但我心中总会有个声音:孩子,对不起,妈妈可以在身后支持你,却不能一直保护你!在我心中,有一种爱,叫做学会放手,让你试着去面对!
2、对于矛盾冲突,我的态度是:以静制动,不变应万变。回想一路成长的过程,想起曾经我也是一直“战狼”,在双方对峙或者发生冲突时,绝对是毫不示弱的一个。而如今,面对冲突的态度720°的转变,来源于这些年的学习和成长。昨天的冲突其实从我的角度看,是两个孩子之间的小摩擦,对于那个“战狼”妈妈,我表示同情,更觉得可悲。我看到,她憋了一肚子火,对老公发不出,因为老公远远地躲着,那种眼神,我当时只是瞟到一眼,就觉得懦弱至极;对孩子,这个女人很无力,她一定是怎么教都没教会孩子如何像她那样凶猛。这位妈妈只能把所有的攻击性都发泄在我强大的孩子身上,尤其是当我儿子勇敢的和他对峙时,她那副凶猛之相,像是找到了可以攻击的目标一般,特别兴奋的样子。面对这样攻击性向外的人,如果此时有人和她以同样的方式“互动”,会勾引她更进一步的攻击。所以,我用了一种让她难受的方式,不予回应,让她出了一记空拳。当我没有和有任何回应,并带儿子离开时,她所有的攻击性还没释放完,瞬间就转向了她自己的孩子。我猜想,回到家,她老公的日子不会太舒服,至少耳根几天不得清净吧…
3、对于事件的后续,我的态度是:和孩子一起找到更好的处理方式。可能有人会说,你这是马后炮。其实,我们每个人在面对突发的紧急状况时,大脑中的神经传递、信号发出以及信息处理的过程都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未经过专业系统训练的话,我们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做出适当的反应。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对于事件的处理,多少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和孩子养成了一个习惯,事后复盘,一起聊一聊事情发生发展过程中,彼此的情绪感受、受到的伤害、预期的处理结果、可以完善调整的地方等等。为什么要这样做?无论对于孩子还是成年人,我们都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在过往经历中去建构更好的、对自身发展更有利的新的认知和行为方式。而很多传统的教育,人们会在问题出现时,指出一堆不对的、不好的、不行的、不应该的,然后告诉自己或者孩子,下次不能怎样了。结果是什么呢?下次孩子可能真的知道不能怎样做,但却不知道需要怎样做、可以怎样做… 所以,这些年学习生涯教育和心理学,我和孩子之间从不能不可以,建构出了新的复盘方式: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我们需要做哪些调整?还有什么可以完善的地方?……
4、对于母亲的状态,我的态度是:人的情绪、认知、行为带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无法掩饰和伪装的。做为家长,如果我们不能在遇事时保持稳定的状态和情绪,孩子是可以敏锐的感受到的,当我坚定的站在孩子身边,当我以坚定支持的延伸回应孩子时,孩子内心获得的是那份坚定和理解。当我四处眼神躲闪、情绪不安时,孩子内心获得的就是那份飘忽的无力和不安。当我的认知不断提升,看待事情、问题的角度更多、视野更宽广,理解问题带有发展性的深度时,孩子是会在我们的交流中学习到家长传递出的认知的。当我用行动在践行着我们想要传达的理念和情绪时,孩子也会在行为中模仿学习家长的行为。我期待我的孩子是什么样子,我就先努力成为那样样子的人。教育本就是一件润物于无声的事,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如何教育孩子,完全在于家长这面镜子如何成长。
谨以此文,献给不断成长中的自己和我成长中并不断强大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