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今人类的社交网络沿用了“群”这一称谓。
你可以同时加入很多的群,同学群、同事群、工作群、家族亲戚群、买卖生意群等等。这些个群还会有一些更细致的划分:同学群又分初中同学群、高中同学群、大学同学群诸如此类。每一个群里多则几百人,少则两三人。
这其中,每个群都有每个群的特点或是规矩。
比方说工作群里只能交流工作不能家长里短。同学群里气氛相对轻松,但你要老是在里面吐槽工作的烦恼一准被人嫌弃。
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习惯把这种群叫做圈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大部分人也同时有很多个圈子。有一起吃喝玩乐、声色犬马的圈子、有知己至交圈子、有生意往来的圈子、亲朋邻里的圈子。
我们村大,人又多。人一多圈子自然也跟着多。
规模最大也最风光的就数街边老太太的圈子。她们冬天太阳地儿,夏天阴凉地儿,每天比上班的还要准点儿。她们的圈子整个就是村里消息八卦的集散地。上到谁家买房子置地,下到谁家老鼠昨晚拉了几粒屎就没有她们不知道的事。
但别看她们圈子大,动静却小的很。她们交流都是头往一块儿对,旁人是听不见的。
还有一种圈子与前一种相反,就是年轻小媳妇的圈子。
这个圈子里的人都是大嗓门,叽叽喳喳老远就能听到。她们经常会一起带孩子出去逛,买这买那。这可就让老太太们难受了,于是她们就一起叽叽咕咕的谴责,那架势好像花的是她荷包里的钱。
有一种圈子是我看不透的。他们的关系好得看起来像一家人,只要一有空不是他在你家就是你在他家,中午一起喝酒,晚上一起打牌。他们之中有的还在一起打工干活。
我曾一度羡慕他们,因为我家的从来没有人找他喝酒聊天打牌。直到这个圈子里的核心人物病了——癌症晚期。一时间要账的,说闲话的全一窝蜂的上了。
按照我的理解,这种关系里的人应该是默契的,有个大事小情都是能互相帮得上忙的。至少不会是落井下石的。
我虽然不曾有如此体面的圈子,但我生病住院,为数不多的几个电话都会有人问问用钱吗?这一点曾经一度让我感到骄傲和欣慰。它至少证明了我做人不是那么失败。
其实,村里也有那么几个人,我们年龄差不多,性情和处事风格也都是我喜欢的,但我不会经常跟她们聊闲天儿,也聊不到一起去。偶尔不管谁有事都很直接,也都很乐意帮忙。
她们刷火山,刷快手。我刷头条,刷简书、听贾平凹、沈从文、王小波。
她们出去工作,我是家庭主妇。
所以,我融不进她们,我也就没有圈子,干什么都是喜欢自己一个人。
不记得谁曾经说过:挤不进的圈子不必硬挤,为难了别人,作践了自己。
但,我也有圈子,家庭的圈子,他爸和孩子,这也是我唯一的圈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