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心情不佳,去了一家粉红少女心的甜品店,要了一份名字叫做“情绪安慰剂”的甜品。
01
情绪安慰剂,这菜名可谓深得我心。下面的松松的饼皮,中间是巧克力口味的馅饼,上面洒满了刮出来薄薄的、卷曲的巧克力长条的碎屑,还洒了一层细细的糖霜。
入口的层次很有变化,先是酥皮的香,饼馅的滑,巧克力碎屑的苦,最后又有一点糖霜的甜,甜丝丝的,味蕾和情绪,在经过酥皮和巧克力的铺陈,起先是浸润到一股愁绪、然后又从浅浅的忧郁中喷薄而出、变得甜蜜而愉悦,微苦的感觉也渐渐变成满口馥郁的香甜……
对于天生感官敏锐的我来说,对于这种层次丰富的甜品,有着一种无法自拔的着迷。随着金色的小勺一口一口将慕斯蛋糕送入嘴里,心情也渐渐明媚起来。
02
从小,听母亲说,我对于肉就有一种无法自拔的深爱。不过那时候牙齿小颗小颗,瘦肉会塞在牙缝里弄不出来,所以,小小的我只愿意吃肥肉,并让妈妈用白糖拌上饭。
所以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很瘦过。
儿时吃过的肥肉拌糖饭的滋味,我已经忘记,然而,前年西安旅行吃到的那串烤肉,其滋味似乎深入了我骨髓。
那天看完兵马俑回到城区,饿到下午三点才吃上午饭,一碗biangbiang面,几乎在几十秒内就扫光,吃完后意犹未尽,又在路旁买了一串烤羊肉串,就这么举着大串红柳羊肉串去西安的钟鼓楼面前,边吃边看。
那串羊肉,是旅行的那些天里吃过的最好的东西了。尽管那阵子我把羊肉泡馍、酿皮、汤饼、拉面等各种西北面食肉食吃了个遍,然而都不及那串羊肉。
肉油而不腻,肥瘦相间,一口要下去,能感觉边缘有点脆的肥肉在口中爆裂,油汁在口腔蔓延,再细细咀嚼,会感觉瘦肉烤的刚刚好,很嫩!也很带劲!想一下子就把整串肉都吞下去,又舍不得一下子吃完,只好压抑着味蕾的强烈欲望,尽可能一小口、一小口咬着、细细品尝着,生怕错过每一丝感受!
《红楼梦》有一段,是贾宝玉和史湘云冬日吃鹿肉吟诗作对、雪地折梅,那一段写得尤为生动,透着纸张,都能感觉到那种鹿肉的腥膻、以及烤肉所散发出来的绝妙的滋味。
莫言在他的作品《四十一炮》中描写嗜肉如命的男主角,吃肉的感觉是这样的:
“我还感觉到了这块肉在我的手中颤抖不止,我知道它绝不是因为恐惧而颤抖,它是因为幸福而颤抖……在我拿着肉往嘴巴里运动的短暂过程中,肉的晶莹的眼泪迸发出来,肉的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我,肉的眼睛里洋溢着激情。我知道,因为我爱肉,所以肉才爱我啊!”
这才是高手敏锐的感官,绝不仅仅是用“大快朵颐”这一个词就搞定了的。
03
去年夏天在厦门,朋友推荐我吃了一碗沙茶面。
那是家看起来很普通的沙茶面馆,一开始我并不在重视,即便朋友把它吹得天花乱坠,我也仅仅是矜持一笑。
面端上来,也其貌不扬,沙茶面里加了一份鸭血、一份鱼丸以及一份花蛤,花蛤们正岔开着两只壳热气腾腾的等着我。
第一口,当牙齿咬到那肥嫩的蛤肉、汤汁流淌在舌头上,我就被那腥鲜的味道所征服。完败。
一发不可收拾,直吃到离开厦门。不多,也就二十来顿而已。
04
小时候,很喜欢到表哥家去玩,伯母有个做糖水的绝活。
冰糖莲子羹。莲子软糯,分散在琥珀色的甜浆里,带着清甜。(我不禁惊讶于自己的记忆,十岁左右吃到的一样东西,居然还如此深刻。)用瓷勺舀了一点放进嘴里,那沁人心脾的甜丝丝、冰冰凉,令我感到说不出来的惊喜,那一晚精致的小东西很难得、很美味,二十多年仍令人魂牵梦绕。
然而,不知是过去物质的贫乏还是如今自己的口味早就升级了,成人后我自己学着做了一回,但莲子即不软糯,那冰糖的甜味也勾不起我太多的食欲,
05
父亲也有个绝活,辣炒嗦螺。
那时候家附近有很多小池塘,下午的时候,父亲会带着我,拎着铁桶和搪瓷脸盆,去池塘边。父亲下塘摸,我在岸边等着。很快,就是小半盆,回到家把所有的嗦螺盛放在一个容器里,插上一把菜刀,让它们吐净泥沙。等到要吃的时候,母亲把田螺的尾部一段剪掉,然后厨艺不错的父亲就会把葱姜蒜辣椒等,切成细细碎碎的,热锅热油,把半锅田螺翻炒得哗啦啦直响,等到出锅,配上凉拌黄瓜和冰啤酒,就是我们一家三口简单温馨的晚餐时刻。
吃的时候,需要用嘴巴对着螺口,用力嘬,才能把螺肉混合着葱姜蒜末和辣椒末,混合着汤汁一起嘬到嘴里,再来一口冰啤酒(那时候的我只能喝冰雪碧),这样度过热烘烘的夏夜,感觉格外美好。
然而这些年,在外边再也吃不到这样的嗦螺了,不是泥沙没有吐干净就是带着臭味的死螺,然而父亲因为身体原因也无法再做菜了,所以这个菜,成为记忆中的一道菜了。
最后
写了这么多,有一点感触,其实有时候食物的味道,不单单以味道的形式存在,更多的是承载着一个人当时的心境、情感、与家人亲友在一起的温馨,从而在味觉里形成了一个愉快的记忆,就像《头脑特工队》里一样,形成一个长期或短期的美好的记忆球,当再次品尝到类似的味道时,记忆中的那个幸福的时刻又会重新被唤醒,让你再次随着味蕾中心品尝一次。
这大概就是食物存在的最美好的意义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