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是粗心大意的人,文档经常出现错字。做东西也总是疏忽大意,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平时公众号发文,文章里时常也会有些明显的纰漏。
这样的问题困惑了我很久。
工作中领导经常提醒,“小伙子做东西的时候,要仔细检查,出现一些小问题,让甲方看到了,会认为我们不专业,带来的影响不好,你说亏不亏。”
理都懂做事的时候,却无法根除这样的问题,明明已经仔细检查很多遍了,可问题还是会出现。
检查的数量不足
每次检查不用心,扫一眼过去只要没问题就感觉ok。
我写文章的时候,经常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遇上字数较多、条目较多的文档,基本都是快速阅览一下,看着没多大问题就直接略过。
但事后就会发现有不少错字,有时候还会漏掉一两个字,被人发现真的蛮尴尬的。
因为人脑有模式识别,会将看到的文字和大脑里已有的知识对应,匹配相近的意思,期间为了提高效率,会自动忽略一些小问题或小缺陷。
只有逐字逐句的校对,才能发现文章中出现的错字、漏字的小细节。
自己的性子比较急,事情总想快点弄完,好去处理其他东西。
一着急就没办法静下心来,仔细的查看文档中的错误,自然很多细节没办法看到。想要提高阅读体验,这个毛病就需要认真整改。
之后看了一些书,其中的一个方法试起来还是很不错的。
隔夜检查
写文章的时候,才思泉涌,能有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这时候特别有成就感,感觉文章写的非常厉害,自己天下第一。
这时就需要将文章先放到一边,等到第二天再来看。
第二天就会发现文章中有很多的断句,用词,逻辑存在问题。
灵感来了思绪不断跳跃,下笔行云流水,很多好的想法在脑海里喷发,但语句的顺序和逻辑其实是跳跃的,字里行间用词不严谨。
但第二天灵感带来的激情过了,头脑冷静下来,仔细检查就会发现之前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所以刚写完东西,不要急着检查,因为激情没过很多细节是没办法看到的,大脑还处在模式识别中错误会被自动补全。
如果任务不急,先把东西放一边,等到第二天再来看,再来修改。
如果时间紧急,你可以找一个同事来帮你检查,虽然你处在模式识别的状态中,但你的同事是冷静的,检查时候就不容易被带偏。
做10遍
当然我还尝试了另一种方法,一个任务做10遍。
我之前认为事情做一遍就好了,但写作时间久了才发现,第一遍的文章会有许多问题,好的文章需要后期不断的阅读修改。
也发现许多作家的文章,都是经过反复的打磨,最终才成为大家看到的样子。
所以写文档,不要写完就汇报,先调整10版再说。
每一版都要找到一点文章中可以修改的地方,不论是错别字、文章语句、成语用词、文章结构。
10遍修改绝对是一个枯燥的过程,但带来的提升也是巨大的。
一开始只是枯燥的找错,但修改几遍后,注意力会从错字断句,变成语句顺序是否合理,再到这里能不能添加一点别的信息,让文章更有说服力。
几轮修改下来,每一版都做一次存档,对比下来你会惊奇的发现,文档的质量和品质有明显的变化。
这时候就算突然让你汇报,手里的文档也是非常优秀的。这样用心的修改对自身成长其实大有裨益。
做事不能急
工作中的问题,很多时候因为太急躁,想早点把事情做完,所以做事潦潦草草。
急躁就容易忽略某些细节,事情做完了但漏洞百出,辛辛苦苦做了事,却留下了马虎的印象,真是有苦说不出。
更烦的是,当时没有发现的小纰漏,成为后面的隐患,之后给自己带来巨大的麻烦。
这就像写程序,一个无伤大雅的bug,因为不影响到业务的运行,眼下的工作又堆积如山,于是你决定过几天再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工作根本处理不完,而代码越来越多,从1千行,到1万行,再到十万行,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有一天突然系统突然出现问题,就是那个看似不痛不痒的bug。
现如今,整个代码帝国已经自行运转,再也无法停下来。
只能通过打补丁或避开问题,解决眼前的事情。
危机度过,你虽然采用了方法弥补,可是问题真的消失了吗?
并没有,日月累其实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问题存在,只是它们还潜伏在系统的某个角落,以看似无害的状态伪装着。
设想一下,如果不重构系统,今天的问题势必还会出现,这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这场手捧雷的游戏也必将继续下去。
我们总因太忙,牺牲对待眼前事物的专注,换得片刻欢愉,所以总在事后,挠头应对之前遗留的麻烦。
我们有机会停止旧问题来回反复的循环,只需要在此后专注对待每件事,多做几遍,做坚持几次,把手里的事情做好,一次不行就多做几次,一件事情调整10遍。
这样一开始很累,但好过把1次就能做好的事情分摊到未来,不断回头做同样的事。
一次做好,不对同样的事情做低水平的重复,拖累自己人生的节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