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吃石头的人还好吗?

作者: 樊晓玲007 | 来源:发表于2018-11-08 18:05 被阅读1次

    《龁石》作者:蒲松龄

    原文:新城王钦文太翁家,有圉人王姓,幼入崂山学道。久之,不火食,惟啖松子及白石,遍体生毛。既数年,念母老归里,渐复火食,犹啖石如故。向日视之,即知石之甘苦酸咸,如啖芋然。母死,复入山,今又十七八年矣。

    译文:新城王钦文老先生家里有个姓王的马夫,幼年去崂山学道。日子长了,不食人间烟火,只吃松子和白石头充饥,浑身长满了毛。这样过了几年,王马夫因挂念母亲年事已高,回到故乡,渐渐又恢复了吃熟食的习惯,但仍然吃石头。他拿起石头对着太阳一看,就知道石头的酸甜苦咸,吃石头就像吃芋头一样。母亲死后,他又回山上去了,说起来,已经过去十七八年了。

    很想替蒲松龄大爷问问:那个吃石头的人,你现在还好吗?

    贫苦是古人的一种常态,就连才华横溢的蒲大爷也不例外。我们的先辈们一代代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和命运抗争,可是,无论他们怎么努力,依然很难摆脱贫困的纠缠。

    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许,很多人都想过,如果土和石头能吃那该多好啊,那样就再也不会被饥饿和贫穷戕害。

    试想一下,有大米白面,蔬菜鱼肉,谁吃石头呢?即使和芋头一个味道,谁又愿意整天吃芋头呢?

    这样一个小故事,被蒲大爷写得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感情,没有慈悲心的人不会是一个好作者。

    每一部文学名著里,作者都会用一双怜悯的眼睛,带着读者去各种人物的心里一探究竟。他们或被命运捉弄,或为环境绑架,或陷入人性沼泽,都在奋力挣脱。而谁不是在饮鸩止渴,急匆匆用一个瘾戒掉另外一个。

    每个大师,都长了一双慈悲的上帝之眼。他们知道自己无法解救谁,但可以把理解关怀的注视,投向人们最深的痛、最涩的苦,最无力的挣扎。

    想起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我们在耻笑她愚的时候,能不能想到她背后的痛?想起曹雪芹笔下的薛蟠,我们在蔑视他荒淫无度的时候,是否还记得他也曾各种赔小心地讨母亲和妹妹欢心?

    想起《呼啸山庄》里的希克厉,我自己曾经写文章批判过他。可是,对于一个孤儿来说,这个世界唯一照亮他的只有爱情,俗世却把这点火星扑灭了。他的冷酷和固执是否也被自己厌弃,也让自己痛苦?

    上帝把我们扔进世界这个沼泽地的时候,并不曾多看谁一眼,他制造了一个叫做造化的机制,便扬长而去。上帝不想目睹人类的挣扎,而人们也只能看到自己的挣扎。

    那些哲人大师奋力行到高处,俯视人群,悲悯地告诉我们“众生皆苦”。

    我的第17张见感思行卡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个吃石头的人还好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jzw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