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本书的精华内容。
A1、第一部分,为您讲述诗人李白的前半生,李白在四川度过自己的少年时期,又在安陆定居十年,他在此期间遇到了什么人,又有何收获呢?
根据较为可靠的记载,李白在五岁的时候,曾在四川北部彰明县青莲乡度过他的童年,青莲乡,如今又称青莲场,有个极为美丽的漫波渡,春夏时水清似云雾,岸上有花有竹,飘渺如李白的诗境。此外,此地还有个“月圆之墓”,据说是李白妹妹月圆的坟墓。
李白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过道教,他说自己“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可见他阅读的很多都是道家的书。后来约二十岁时,又与隐士东严子隐居于岷山。
此外,李白很早就学习武术,并早早地开始了写作。《明堂赋》虽然用词堆砌,但是典故丰富,篇幅庞大,可见李白少时读书极为刻苦,这才得以在后期创造出如此多的旷世名篇。
李白在四川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期,也留下许多作品,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登锦散花楼》《听蜀僧濬弹琴》等。
大概在二十几岁,李白离开了四川,并且再未回去过。“归时还弄峨眉月”“故乡不可见,断肠更西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诗句,无不体现着他对于故乡的思念。
四川对李白的成长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既是滋养他成长的沃土,也是启发他精神追求的源泉,更塑造了他后来不朽的诗作风格。在这里,他汲取了力量,找到了方向,最终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与思想者,留下了无数令人赞叹不已的诗篇,让后世之人遥想那段传奇岁月。
李白曾写下“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因而大概在二十五岁的时候,他离开家门,开始漫游。他先是东游扬州,重金救济“落魄公子”,后与吴指南同游洞庭,吴指南死后他为其收尸,后将其埋葬于鄂城。
在李白二十七岁时,他与许氏成婚,近十年都居住于安陆。在这期间,他积极地投身于政治活动,写下《与韩荆州书》《上安州李长史书》《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等,希望能得到引荐,然而始终不得志,所谓“酒隐安陆,蹉跎十年”。李白想当宰辅治国平天下,同时也对求仙问道颇有追求。
他三十岁时,在江陵结识了当时有名的隐士司马承祯,同时也认识了著名的道士胡紫阳,他常与胡紫阳、元丹丘、元演等人在烟霞楼相聚,作有《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序》,其中“殊身同心,誓老云海,不可夺也”,可见几人交情之深。
在湖北期间,李白遇上了孟浩然。他与孟浩然结下深厚的友谊,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孟浩然》。
李白在安陆并无政治上的收获,便又随元参军父亲到了山西,帮还是个小兵的郭子仪出头说话使其免于责罚。后来李白参与永王叛乱,据说郭子仪也从中出力,使其免于受罚。
作者李长之用他独创的“生命和生活”理论来诠释李白,他认为道教作为本土宗教,有“浓厚的人间味”,而李白则因其无尽的生命活力与内心的深切悲苦而投身了道教。
A2、第二部分,为您讲述李白的两次从政生涯,他在长安遭遇了什么,为何出走?自长安出走多年后,又为何要参加永王李璘的叛乱活动呢?
李白初到长安,确实得到了重视,传闻唐明皇降辇步迎,亲为调羹,还说李白以布衣之身,却能为自己所知道,可见德行道义出众。此后,李白便任职翰林供奉,这是唐朝一种有才艺之人便能担任的从官,在职期间他起草了《出师诏》《答藩书》。
在长安不过三年,李白便已意识到了当时奸臣当道、帝王昏聩,盛唐早已糟蹋在“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他即便有满腔报国热忱,也无施展机会,因而说出了“区区精卫鸟,衔木空哀吟”。他不得不离开这片曾经寄托着自己满腔抱负的土地,再次漂泊。
李白在四十多岁时开始再度漂泊,“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他在开封一带,恣意发挥着自己的豪兴,写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万丈豪情;在寂寞之中,李白仍然跃跃欲试地想要从政,写下“东方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的拯救苍生的愿景。
而后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李白此时正在庐山。在庐山,永王李璘想要自立,李白或是出于爱国思想,或是因为名气大而被胁迫,参加了永王李璘的政治活动。然而由于当时唐肃宗的反对,使得军队很快再度分崩离析,李白也因此被捕。
幸得当时御史中丞宋若清为李白推复清雪,到河南时将其放了,还想请他参谋幕府,推荐他到朝廷中去。奈何因为永王反叛事件,李白并没能得到重用,反而又被流放到了夜郎。
这一次流放,李白尚未走到夜郎,便被赦免了。此时国家秩序已经渐渐恢复,李白又回到了江夏一带。
A3、第三部分,我们将从政治抱负、文化艺术以及个人情感三个维度,来逐一解读李白的人生经历。
1、纵观李白的一生,有几个人对他的影响最为重大:
在政治上,李白最敬佩的人物便是鲁仲连。
在文艺上,李白同样有自己最崇拜的人物,那便是南朝诗人谢朓。李白常在谢朓生前去处追怀无穷,“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在这些作品中,尤其以《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为最佳:
就文学史上的意义来说,李白的出现,是一个大改革,“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虽在事业上未能如鲁仲连般得意,但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却是远超过自己所称赞的谢朓了。
2、 最后,我们来谈一谈李白的情感。据记载,李白一共娶妻四次,生了四个孩子,虽然与孩子们聚少离多,但父子之间感情却很浓厚。
与爱子相别一年时,他写“因君此中去,不觉泪如泉”,对孩子们的挂念使得旷达洒脱的大诗人竟泪如泉涌。“君行既识伯禽子,应驾小车骑白羊”“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谁复怜”,这些都是分别三年后写的了,可见时时漂泊的李白,却有一颗与常人相近的爱子之心。
李白对于友情,也十分重视,然而他在士大夫中有真切友情的不过寥寥,较多的也只有孟浩然、贺知章、杜甫了。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是他写给孟浩然的;“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是他写给贺知章的。至于一般的士大夫,在李白眼中倒远不如普通村夫了,我们所熟知的《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便是李白写给一个名叫汪伦的村人的。
然而,要说最了解李白的,那当然还是杜甫。
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写到“醉眠秋同被,携手日同行”,可见二人当时亲密。杜甫十分佩服李白在文学方面的天赋,差不多在每首写李白的诗中都提到。对于李白的性格,杜甫也认为他“飘然思不群”,十分羡慕。
后来李白在四十二岁时入京从政,却又失败,杜甫便又写下《李十二白二十韵》,其中提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又说他“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十分同情李白的遭遇。
后来李白因政治上的失败,心中的理想与抱负化为泡影,因而选择以“痛饮狂歌”来宣泄不满与无奈,世人只看到了表面的张扬不羁,唯有杜甫说他“飞扬跋扈为谁雄”,道出了李白内心的真挚呐喊。
《不见》诗中那一句“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充分表达了杜甫对李白才华与人格的高度认同,同时也透露出对友人处境的深深忧虑。
到后面,许是太久没有收到李白的音讯,杜甫又写下了《梦李白》。“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句话仿佛预示了李白终将名垂青史,却也道出了盛名背后难掩的孤独与落寞。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这简短数语,勾勒出一个繁华帝都中形单影只的身影,即使京城权贵云集,却无人能真正慰藉李白内心深处的疲惫与沧桑。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更是精准地概括了李白一生的坎坷经历,写他虽然才华横溢,却始终未能逃脱世俗的束缚与命运的捉弄,直至晚年仍被忧患缠身。
通过杜甫的眼睛,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更加真实、复杂的李白,了解到即便在逆境中,他也未曾放弃对光明的追求,这份坚韧与勇敢,激励着后来无数文人墨客,成为他们心中的灯塔。
这本书,以广阔的历史视野勾勒出盛唐时期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生。
全书详实地记录了李白从少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到中年的仕途辗转,再到晚年的飘零孤寂,每个阶段的成长与变化。它以一种独有的方式,将历史与文学完美融合,展现了李白及他所在时代的不凡风采。
S、《李白传》,作者李长之是著名文史学家,“清华四剑客”之一。这本传记将李长之先生先后撰写的《李白》和《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合二为一,分为上下两篇,互为表里,深入浅出地为读者勾画出李白波澜壮阔的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