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从“知识本位”到“素养立意”
一直以来,一线的教师语文教师都喜欢将“知识点”细化后,再进行教学目标的撰写。这样的教学目标,看出来似乎很有层次感和逻辑性,但是却割裂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当学生在真实的或拟真实的情境中,需要运用这些知识时,却无法回忆、提取。
出现这样的问题在于教师在撰写教学目标时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不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核心素养导向的新教学设计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来的,要求教学目标的撰写要基于“素养立益”。在这里,以《红星照耀中国》旧教案与新教案的教学目标对比举例。
(一)《红星照耀中国》旧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长征的路线和重要事件,体悟人物的精神品质,理解纪实作品的真实性和文学性;
2.了解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背景,并从中获得阅读启示。
(二)《红星照耀中国》新教案
【教学目标】
素养指向:
1.“语言建构与运用”之“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2.“审美鉴赏与创造”之“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作品”;
3.“文化传承与理解”之“继承与弘扬优秀中华革命文化”。
大 概 念:
纪实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具体目标:
1.阅读整本书,梳理作品中的红色事件和红色人物。
1.1以书本为依据解说长征路线,标注红军长征路上重要事件的信息;
1.2讲述长征路上湘江战役、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三场经典的红色战役;
1.3归纳分析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红小鬼四个人物的形象特征;
2.理解纪实文学作品的文体特质,掌握阅读纪实类文学作品的方法。
2.1归纳、提炼并举例分析本书作为纪实文学作品真实性的特征;
2.2归纳、提炼并举例分析本书作为纪实文学作品文学性的特征;
3.能从多多个角度谈谈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和启示。
3.1学习作者斯诺的敬业精神红色人物身上的革命精神;
3.2学习阅读纪实类文体作品的方法。
通过新旧教案教学目标的对比,我们发现新教案的教学目标是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教学目标分别对应素养指向当中的某一点或某几点。而旧的教案,只是对知识点的罗列,例如“长征路线”“红色事件”“红色人物”等等,更多的指向对作品内容和知识点的积累、识记等,无法体现学生在阅读了整本书后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何作用。
此外,新教案的教学目标撰写更具有层次性,将教学目标分成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单元目标的确立分成三类,包括内容梳理、阅读方法、阅读启示三个角度,层次鲜明。内容梳理这一块目标主要侧重于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阅读方法”这一块目标侧重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阅读启示这一块目标侧重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可以说三个目标是各有侧重点的,可以说与素养指向是一一对应的。当然,语文四大核心素养并不是相对独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往往是相互交叉与融合的。
单元目标相对笼统、宽泛,而课时目标比较细化。课时目标聚焦于大概念进行细化,能够将知识与知识串联起来,注重知识的联结。例如单元目标第一大点下面的三个小目标:
1.1以书本为依据解说长征路线,标注红军长征路上重要事件的信息;
1.2讲述长征路上湘江战役、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三场经典的红色战役;
1.3归纳分析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红小鬼四个人物的形象特征;
这三个课时目标是按照“路线——事件——人物”设计的,因为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就是弄清楚事实,这也是围绕大概念“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而展开的。主要注意的是,在撰写课时教学目标时应该使用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词语,避免使用“了解”“理解”等模糊不清的词语。
二、教学单位:从“课时主义”到“单元教学”
以往的教案当中常常是以“课时”为单位进行教学的,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说明文单元有《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梦回繁华》四篇说明文。一部分教师会一篇一篇的教,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教。例如在教《中国石拱桥》时,会先教事物性说明文要抓住特点,再教说明方法,再教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按照这样的思路上2-3节课。在教另外三篇文章时,仍旧按照这样的思路去上,是当下教师比较普遍的“做法”。当然,也有一部分教师会根据不同的篇目选择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教学,但仍旧是以课时为单位在进行教学,缺少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缺少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迁移与运用,还辜负了统编教材编写者按照“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编排的意图。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在教学时应该以“单元教学”为教学单位,建构几篇文章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类似于群文阅读。再以统编教材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举例,按照单元整体设计来看,该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可以分为阅读说明文的基本技能、说明文的基本知识、说明文写作三个维度,可以看一个不太成熟的单元目标设计:
初中语文八下说明文单元目标
(一)阅读《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梦回繁华》四篇文章,梳理说明文阅读的基本技能。
1.比较阅读《中国石拱桥》、《夜宿卢沟观晓月》、《中国桥梁史料》(节选),说出说明性文章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事理;
2.阅读四篇文章,勾画每篇课文各段的中心句,说出说明对象的关键特征;
3.围绕四篇文章说明对象的关键特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多方面说明特征的写法,并列出四篇文章的结构提纲;
(二)运用比较、探究、验证等方式阅读文本,建构说明性文章的基本知识。
1.阅读《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梦回繁华》三篇文章,说出文章的结构和说明顺序;
2.指出四篇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下定义、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作诠释、列图表、分别类、引用),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3.结合《蝉》、《梦回繁华》中的具体内容,分析、归纳出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
(三)运用说明性文章的基本知识,抓住事物的关键特征,撰写一篇说明性文章,并修改简单的说明性文章。
1.阅读与“坎儿井” 有关的材料,归纳每一段的内容,辨析坎儿井的特点,找出最突出的特点;
2.运用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以《XXX的坎儿井》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说明性文章;
3.能从说明对象的特点、多角度说明事物特征、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等角度,自评、互评文章,并做适当的修改;
从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学时不再聚焦于某一篇文章,而是聚焦于某几篇文章或者整个单元的文章。在观照单元整体设计思路下,引导学生习得说明文阅读的方法,并能尝试写作、修改一篇说明文。
三、教学过程:从“以教代学”到“教学生学”
教学过程应该聚焦于学生的“学习”,而不是教师的“讲授”。在旧教案的“教学过程”这块内容中,一部分教师设计的不是“学的活动”,而是“教的活动”,思考的是自己在课堂上“怎么教”,而不是关注学生“怎么学”。一堂课下来,总会有老师说“该讲的都讲了,怎么都不会呢”类似这样的话。
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该要从“以教代学”转变为“教学生学”。新教案中的教学过程设计“以学为中心”设计,彰显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学习的理念,主要分为先行学习、交互学习、后续学习。先行学习和后续学习主要是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交互学习是在学生个体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内、小组间相互探讨、交流、评析。学生要经历一个完整而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设置一定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让学生明白能将知识进行迁移、应用才能算是真正的理解,完成从“会学”到“学会”的转变。
具体来说,新教案中的教学过程包含内容段落线和教学方法线。内容段落线的设计需要聚焦单元教学目标,体现学科学习规律,遵循完整学习理念。例如,“红色路线我来说”“红色事件我来讲”“红色人物我来评”“红色感受我来谈”聚焦于单元教学目标的三大方面。四个标题能够体现语文学科和学习内容的本质属性,涉及语文学习“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教学方法线的设计涉及三个阶段:先行学习、交互学习、后续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单元学习的具体要求,选择某几个阶段,并不是说每一可都需要涉及三个阶段。至于具体的教学方法,可以有小组合学、深度研讨、学后反思等,但也可以根据实际课堂的需要略做调整和补充。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经历一个完整而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教师应该设置单元大任务,在单元大任务的驱动下再进行设计一个个小的学习活动,确保学习的质量。
总而言之,新教案的设计遵循威金斯“逆向设计”的原理,首先设计学习目标,然后设计评价任务,最后设计学习过程,让学习真实发生,发生真实的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