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送别,中国人特有的情怀

作者: 仲夏书屋 | 来源:发表于2022-02-22 07:21 被阅读0次

    齐帆齐微课

    “缅怀”仪式,是奥运会闭幕式上的固定命题环节。

    今年北京冬奥会选择了“折柳送别”的方式来演绎这一特别时刻,展现出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浪漫和诗意,既陈述出中国人对逝者的尊重,也代表了中国人的生死观。

    随着一首《送别》的乐曲悠扬地飘荡在鸟巢上空,80个身着白裙的舞者缓缓地从地屏四周走来。接着一副细长、柔缓、好似随风舞动的柳枝图呈现了出来,365个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们手捧着闪闪发光的柳枝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

    在音乐的高潮处,80名舞者围成一个圆,无数条光束瞬间汇聚,穿过舞者,直达天际,形成一个发光的丰碑。人们手持发光的柳条,仰望天空,缅怀着自己心中的人。

    最后,大地开始变绿,充满希望的春天来到了人们的身边。

    不同于以往奥运会上韩国、日本等国家运用葬礼、“物哀文化”等方式缅怀逝者,张艺谋导演称中国人表达死亡的方式更加乐观向上。“我们特别把光调成绿色的,意味着生命、希望和成长,我们没有太多的悲伤,更多的是一种深沉的纪念。绿色的希望重新升起,一切都要向前看,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情怀。”

    斯人已去,生者已矣。我们怀揣对未来的美好期待,珍惜当下的每一天。这也是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最好诠释,也是对整个世界“一起向未来”的最好祝福。

    其实,远在2000多年前,我们古人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诗经》,“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到了汉代,人们在桥边折柳送别。据《三辅黄图.卷六.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意思是说古代长安东边有座霸桥,筑在霸水之上,桥的两岸遍植柳树。人们送别亲友到这座桥上时,常常顺手折下身边的柳条,以柳相赠。因为,“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在送别时折柳,不仅有“挽留”之意,也用来表达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到了唐朝,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们的社交范围更为广泛,折柳送别已经成为很普遍的一件事。而且除了折柳,送别时还要吹笛,敬酒,可谓仪式感满满。最著名的当属王维的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称为《阳关三叠》。成为唐朝非常流行的一首送别曲。

    古人之所以热衷于折柳,也跟柳树本身的生活习性有关。有这样一句俗语“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意思就是说柳树的生命力非常顽强,一根柳条随便找个地方种下去,就会长成参天大树。

    所以古人折柳送别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希望离别的人能够像柳树一样随遇而安,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扎根大地,拥有更好的生活。

    不禁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这源远流长的文化和内涵,滋养了无数儒雅、善良、重情、有爱的中国人,如今这一文化符号正乘着冬奥的春风传到世界各地,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的浪漫情怀和博大胸襟。

    (22年度年度营第13篇,1174字,累计21542字。折柳主题作业

    齐帆齐商学院12期28天写作特训营第13篇1174字,累计21542字。 奥运主题作业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折柳送别,中国人特有的情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kgwl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