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书当良医-这样读书就够了 (下)
今天继续分享《这样读书就够了——个人学习力指南》。
曾经有一个朋友问我,我也想像你一样,经常看书,你给我推荐一本书吧,我问她:你有什么想解决的问题没有?她想了想说,好像暂时没有,我回答她——那你就不用读书了。
读书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这就是我们把书当良医的根本原因:不是名医,名气大,但我们那一点小问题还犯不上;不是庸医,会耽误我们事,而是良医,恰好有能力解决问题又不致于大炮找蚊子,浪费社会资源。
书也是一样,找一本难度跳跳脚脚就够得着,内容上刚则好能解决我们问题或至少给一点启发的,这样的书就是我们良医,花费软妹子大约也就是30、40元,真正很实惠,人人都能请得起。

只不过,这样的良医易得而难找,需要和学习和思考个智者帮忙,下面我们就说几个找到这种良医的技巧和方法。
关于具体的技巧和方法,《这样读书就够了》提出一个核心观点,和五个行动步骤。下面一一道来。
一个核心观点:读为己用。
读书是以读者为主体,要解决读者问题的,当一本书的作者用尽心力,把自己思想变现成文字后,剩下的工作——能不能解决问题就是读者的事。我们读书就是要以读为已用的心态,做书的主人,全本读完成行,只读我感兴趣的也行,或者对症下药,想解决什么问题就读什么样的书。这种做法看似功利,但却最实用。也真正发挥了书的使用。
比如,我想读书又不得其法,那我就去找阅读方法类的书,目前已读了了近10本,示意图如下。读完后我感觉有用,希望分享出来,也就有了近期连续10多天的更文。

如何让读书为我所用呢?这里有五个原则分享给大家:解决问题、提炼知识体系、提高学习力、反思和行动及成为学习促动者
第一、二个原则就不再详细说了。读书解决问题,上面举过的读书技巧的例子就可以为证;提炼知识体系,和前天推文都说得比较多。下面仔细说一下其他三个原则。
提高学习力
我们经常把读书等同于学习,读书是学习的输入,不断读书,大脑接收到信息就会在大脑中留下印痕,思想上就有激发,心灵上就感受,行为上就有变化,学习能力日积月累就会提升,这是读书整体提升学习的发展思路,具体技巧就RIA,尤其是其中的复述和反思、行动。
我们读一本书时,可以试着复述一个知识点,能正确无误地复述出来,才是真正理解和思考了。也可以讲给别人听,听怕一次也好,你会发现对这个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远远大于其他,仿佛这个知识点一下子从书里跳出来了,清晰明了地站到我们面前。
如果再结果一个自己的案例,再做出一点行动上变化,那么这个知识就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下次再看到的信息,一下子就可以理解得更快、更深入了。
反思和行动
除了书本当信息来源,结果书本知识用RIA法来指导行动外,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事件,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也都可以成为“信息”或者原文进行处理,对其进行复述,分析总结出具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萃取出值得借鉴的技能和方法,列出注意项,也可以更进一步,上升到理论水平,再放到其他相关事件,或者其他事件去试一下,看看效果如何,然后再修改、完善,让下次的行动更成功。这个也就是库佰学习圈理论。
学习促动者
前面四点都是指导自己,学习促动者更多是帮助、引导别人,教是最好的学,把RIA的学习方法教会身边人的用起来,大家互相激发和陪伴,一起读书、学习,尤其是会对一个知识点(拆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群策群力的结果就是从不用的应用场景、使用方式和注意事项中,这个知识更饱满、生活化,更能落地实施,从而实现从知道到做到的飞跃。

说到学习促动者,有时候会自我怀疑,感觉自己还没有读清楚,如何来引导别人呢,后来才发现,其实是想多了,只要一起读书,形成氛围,自然而然就互相激发了。就像我们的100天33本书训练营,开始准备时,很多人怀疑、犹豫担心自己做不到,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只要每天做一点,一眨眼昨天都52天了,大家每天认真读书、打卡和分享,我忽然感觉到读书是有温度的。
阅读技巧分享类暂时就到这里,后续发现其他技巧会再继续。
大家好,故事读书会,讲读书的故事,成就有故事的人生。感谢阅读与观注,欢迎点赞、交流,讨论,期待一起共读、激发,编织未来的美好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