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春节,2018年就这样到了。
小时候几乎每一年的春节,都是在四川老家过的。
30年前的1988年春节,我尚在襁褓中,父母在上海打工未回,所以是在爷爷奶奶老宅里待着的。
20年前的1998年春节,我还是个小学5年级的乖宝宝,跟着哥哥姐姐在山里玩得乐呵着呢,丝毫不知道自己即将通过一场选拔考试,略过6年级,直接跳级到初中。
那会我连小升初都不知道...更没法知道以后等待我的是一场又一场的考试,并且我终要通过这些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出和父母不一样的路。
10年前的2008年春节,我刚上研究生一年级,新剪了短发,带着想要在北京拼搏一番的满腔热血和踌躇满志,回老家过春节。
也是丝毫不知道之后找工作会有如此之多的石沉大海和失败,但是越挫越勇。
真是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们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也借这个机会,回忆下我老家的春节。
老家绿油油的田间·老 家·
老家是我出生的地方,它是一个很神奇的存在。
记忆中每次回老家都要折腾好久,那里物质条件也非常之差(就说一条,你们就懂了:小时候上大号都是没有纸的,用的是竹!片!),但依然阻挡不了我们一家人想回老家过春节的心。
虽然离成都不远,直线距离也就100公里的样子,但中间隔了一座二峨山,在没有修通高速路、没买私家车之前,每次回老家都是一场精气神儿的极大消耗:
南方阴冷潮湿的冬天里,天刚蒙蒙亮就要从温暖舒适的被窝里钻出来,收拾东西准备出发。
早点出发,才有可能赶上晚饭。
从我家住的地方先乘坐24路公交车、用时1小时到达火车北站,然后再从火车北站乘坐一趟公交车、用时1小时+到汽车东站,购买当天发往仁寿县城或者北斗镇上的巴士票,到县城的车估计能多点,一天3、5趟,到镇上的车,记忆中好像一天就2趟,错过了就只能先到县城,再转一趟中巴到镇上。
等车的间隙,也不敢走远了,就在火车站旁边随便吃点面条馄饨。
因为要翻二峨山,常年有雾,路况也不好,中巴车都开得很慢,一般得颠簸3、4个小时才能到镇上(如果没记错的话)。
对于我这种自小就晕车的选手,这段路途实在是有点儿艰难。
到了镇上,也不是万事大吉,因为从镇上到村里还有至少10里地,至少在我高中毕业之前,这一截路是没有公共交通的。
为什么?因为路很烂啊。
主道都是泥巴路,狭窄、坑洼、不平,急转弯也是常态。
这种羊肠小路估计大部分人都没走过,就是白色那一条最常用的交通工具,是私营摩的,一般15块钱左右就能送到村口。
像春节这种档口,摩的都是要翻番儿涨价的。
有时候农忙或者返乡淡季里,又找不到摩的。
我读初中时有一年和老妈回乡下,到了镇上天已经黑了,就愣是没叫到摩托车,那个年代也没有手机啊,没法叫人来帮忙,我们也没有手电筒,只能硬着头皮走回去。
话说,路过黑黢黢的田间地头里那些坟山时,其实心里也是挺害怕的。
但也只能鼓起勇气往家的方向走啊。
感谢那天晚上的皓月当空!
而且,这一截路竟然成为了我和妈咪共同的奇妙回忆,也是挺好玩的。
那会家家户户都有个把亲戚在跑摩的,其中不乏年轻人,来钱快、本钱少、还能兼顾家里农活,确实不错。
不过,赶上下雨天就不方便了。
回村的黄泥巴路变得泥泞不堪,别说摩托车跑了,人空手走路都很有可能摔,深一脚浅一脚的,可能我老家的泥巴就是传说中的“橡皮土”?
而且讲真,摩托车挺危险的,我亲人就曾经搭摩的发生事故,小腿粉碎性骨折,治疗了很长一段时间。
好在老家的泥巴路都是历史啦!
前几年,新的水泥路就已经修到了宅门口。
基本家家门口都是这种路了~而且成自高速修通后,再也不用从二峨山绕路啦,从成都家里出发,路况好的时候,2小时就能开到老家院子里~
以前是回老家吃晚饭都不赶趟儿,现在是中午饭都妥妥的,完全可以吃brunch的节奏~
也因此,逢年过节时,老家的大院坝里也停满了亲戚们返乡的车,好不热闹。
·春 节·
春节前,一大家子都会从四面八方、拖家带口地往回赶。
早些年,还有在上海、浙江、广州的,这两年都集中到成都了。
但无论在哪儿,基本上家里的亲人都会在二十七八左右纷纷回到老家。
按照老家的习俗,大年三十儿中午都要去给家里过世的老人烧纸磕头,所以中饭得在12点前开吃,然后一大家人浩浩荡荡到对面山头,排着队跟老人絮叨两句自己这一年的成就和收获,问问他老人家在那边过得还好吗,末了,再祈求下老人的保佑和祝福。
这也算是传统习俗中表达对亲人思念的一种方式吧。
晚上吃团年饭,基本家家户户都是鸡鸭鱼肉全上桌,四川的香肠腊肉那是必不可少,回锅肉也肯定得有,酸菜鱼是必须菜,总之,就是丰盛得很啊。
家家户户灶台上都熏着腊肉香肠我们家老少共三十几口人,至少得摆4桌。
喝酒的男人们一桌,那桌最热闹,也吃到最晚;不喝酒的男人们一桌,妯娌们一桌(这一桌也很热闹,你们懂的),孩子们一桌(这一桌吃得最多、下桌也最快,哈哈),偶尔会零星穿插几个躲酒的叔爷们~
除了六叔,其他叔爷们都是喝酒那一桌儿,看看年轻时候多帅气 5朵金花儿~(那会六婶儿还没出现在人海中)吃罢年夜饭,在老爸他们那一辈儿开始麻将、长牌、斗地主等一系列娱乐活动之前,有一项关键工作是必须要完成,那就是:给小朋友们发红包!
甭管钱多钱少,领了红包的小孩子都特别开心,然后一窝蜂跑到楼上,或者看电视里放的春晚,一起跟着大合唱,或者学大人打“十点半”(一种纸牌游戏),年龄大点了就玩“跑得快”和“升级”,再大点到高中毕业了,就可以轮到打麻将了。
拍这照片的时候,应该都还只能打“十点半”三十儿晚上都是要守岁的。
无论是什么方式,兄弟姐妹们一起看春晚也是守岁,一起玩牌也是守岁,甚至一起出去自制烧烤到十二点,也是守岁,充满欢声笑语的守岁。
至于初一早上,那是要穿新衣服+放鞭炮+吃汤圆的。
其实我是很期待大年初一的。
因为某种不可言说的风俗,大年初一的早上没人叫你起床。
一般大爷会在天蒙蒙亮的时候放一大串鞭炮,提醒大家可以起床了,但到底起还是不起,全凭自觉,而且,就算起晚了,也没人批评你,相反碰上了还会得到一句笑盈盈的“新年好”,对于我这种爱赖床的宝宝,实在是太完美了!
差不多这种放鞭炮的形式~起床了以后,美滋滋儿地穿上新衣服,自我欣赏一下,这之后的重头戏就是吃汤圆了。
在我们老家把汤圆划分为两种,肉汤圆和甜汤圆,一般把肉汤圆搓成圆的,甜汤圆搓成长的以便区分。
老家都是小农经济,汤圆粉子啥的都是自制的,至于汤圆芯子嘛,那就看个人口味啦!
甜汤圆的芯子,有黄糖、黑芝麻、花生酱之类的可选,我一般吃两个就够了。
因为,我最惦记的,是肉汤圆。
我走南闯北十几年,除了我们四川的一些农村地区,真没见过哪个地方大年初一吃肉汤圆的。
哈哈,其实我内心好为他们感到遗憾,因为肉汤圆真的好好吃!
汤圆芯子里面有肥瘦相间的猪肉末、豆腐、小葱、鸡蛋等,有时候会配点笋丁,辅以花椒末、生姜末、料酒、盐等佐料,馅料得先炒好,比平日吃的菜略咸,然后早上起来现包现煮趁热吃!
此处应有“舌尖上的中国”配乐!
因为是纯手工的,所以肉汤圆都包得比较大,可以说,比乒乓球都大,2个就装一小碗了~
发个图大家感受下!
这是刚出锅这是夹开了,啊啊流口水~
是真的很好吃。
可惜不方便外带和打包...不然我们故乡美食又可以发扬光大、造福四方了!
小时候奶奶还会在汤圆里面包硬币、橘子皮或者橘子,谁吃到走运一整年~
现在想想,包硬币?多脏啊...但是那会觉得谁吃到硬币老有福气了!
不过我是没吃到过,哈哈哈。
老家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习俗,采青。
不同于舞狮里面的采青,我们的采青,是指大年初一早上去偷采别人家地里的青菜。
最受欢迎的就是那嫩得掐出水的豌豆尖儿了。
就是这个东东~而且,约定俗成的,谁家发现自己的豌豆尖儿被偷采了,也不能发火,只招呼两声,意思是,小祖宗啊,别太过了呗?
然后中午就可以加盘儿菜:炝炒豌豆尖儿!或者把豌豆尖儿下到粉条酥肉汤里去,美味啊!
爱吃之人说起美食总是没完没了,见笑了~
余下的几天,仍旧是吃吃喝喝玩玩,大人们在牌桌上逗乐,我们孩子在田间山坡上奔跑,好不快活。
到初六初七,大家各自准备返程,这个乐呵呵的春节也就基本过完啦。
乱入开心的孃侄俩~·回 味·
春节最开心的永远是孩子们。
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开始,过年变得没那么有意思了,约莫是哥哥姐姐开始有资格坐上麻将桌的那一年?
于是换我带弟弟妹妹们去田里摸龙虾和泥鳅。
科少那会还年轻,^_^又过了两年,我也开始有资格上麻将桌了,于是我们彻底成为了大人。
放张九年前的照片吧,兄弟姐妹们都长大啦~尽管长大以后,过年已经没了那神秘感与新鲜劲,但大家还是盼着春节回老家去团圆,仿佛只有回了老家,才是过年。
对于出嫁的女儿,回老家过年就有点难度了。
我小时候吃饭筷子总拿在高处,按照老家的说法,这样的姑娘以后嫁得远。
没想到,几姊妹还真就是我嫁得最远啊!离老家开车都有一千多公里,我跟老公还都是独生子女,两边都得兼顾。
所以,成了家、长为孩儿他妈的我,已经连着好几年没回老家过年了,对老家、对亲人的这个思念哟!
不过,看着亲友群里发的各种照片、小视频,也算能隔空感受老家过年的心情。
老家院子看出去举杯共庆,狗年旺旺~
这一桌也把杯子举起来~ 麻将桌上见分晓~感谢网络的发达,可以以这种方式分享远方亲人的喜悦。
而我,也可以趁着儿子睡觉,写下这一篇文字,聊寄乡愁。
最后,无论是在远方、还是在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们,莫莫都为你们送上最真诚的祝福,希望你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喜乐,身体健康,诸事大吉,狗年旺旺!
比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