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一致性一般有两种情况比较常见,一种是其中某位家长的前后标准不同,弹性幅度过大,让孩子摸不准规则是什么;另外一种是在家庭教育中,同一屋檐下的父母和老人对孩子的要求不同,时间长了,孩子容易利用这些规则差养成钻空子的心态。以我家曾经出现过的D一种情况做一个小分享。
豆姐小时候有一次逛街的时候看到一个小男孩儿想要一个变形金刚,妈妈不买给他,他就哭闹、撒泼打滚,没坚持多久那个男孩儿的妈妈就妥协了。她随即反应过来这是个不错的方法,然后指着一个硕大的毛绒熊告诉我:“妈妈,我想要这个。”我告诉它这个家伙有点儿太大了,我们家里没地方放,你可以换个小号的。她呢,也学着刚才那个小男孩儿的样子开始哭闹,我很是无语!
然后我什么也没说,就站在她身旁等着她哭,让她哭够了再说。这个期间我就这么等着她,不试图宽慰她或者解释什么,就是陪着她。周围来来往往的人都侧目瞧我们,偶尔有人说:“这妈也真是的,孩子哭成这样也不哄哄。”每听到这样的话,原本哭的有点儿累了的豆姐,哭喊的声音就要大几分。有两次她也想试着撒泼打滚,然后摸摸自己的小裙子有点儿舍不得的样子,又放弃了这种想法,只是站在那儿张着大嘴哭。让我这个观察者看的是又好气又好笑。
直到豆姐自己哭的累了,觉得也不能解决啥问题,慢慢的就不哭了,然后说要抱抱。然后我抱着她,轻抚着她的背。然后听她说:“妈妈,我们走吧!”我看了眼她愤恨的小眼神,没问原因,就带着她回家了。想着等她平静了再跟她聊聊,谁知道扭头我就把这事儿忘了。
时隔一周后我们再去那个商场吃饭的时候,路过那个商店时她又看到了那只熊,问我:“妈妈,我能买一只小一点儿的熊吗?”
我随口应道:“当然可以!”
她很诧异的问我:“那我那天都哭成那样了,你为什么不给我买?”
我说:“你当时想要那只蕞大的,咱们家确实摆不下它,它跟咱们回去我想也会挺郁闷的,只能被塞在角落里。”
她若有所思的想了想,点点头说:“那样也是挺可怜的,我要是买只小熊,她可以每天晚上陪我睡觉。”
看样子她已经完全不记得那天我提议让她买只小熊的事儿了,随即我说:“你那天一直张着大嘴在哭,感觉像是要吃人一样。”她随后赶紧拉我衣服示意我小声点儿。我心说:你这会儿倒是知道不好意思了。
她拉着我走进商店,仔细看了看几个尺寸的小熊,选了一个中间尺寸的。我心里琢磨着:看样子她还是喜欢大熊,而不是我心目中的小熊。
后来吃饭的时候我很好奇为什么她想要更大一些的小熊,就问了她。她说:“动物园里的熊都是很大的,看着很厉害的样子。这个大一些,可以保护我那些娃娃!”由此,我才恍然大悟!
后来和豆姐的沟通中,我告诉她好好说话的交流很重要,一来一回的过程中大家才能知道对方在想什么。比如之前我就觉得小熊很可爱,像熊宝宝。而她想要一只大一些的熊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如果我们不交流,很有可能就会因为意见不同而吵架,谁也不能理解谁。她听后也是一愣,没想到我会喜欢那只蕞小的,她以为我和她喜欢的是一样的。随即明白了怎么更准确的表达。
随后我问她学到了什么?她说:“以后想要什么东西要好好说话,不能用哭闹来威胁,因为我们不吃这一套。”我听后一愣,随即哈哈大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