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读魏智渊老师的《教师阅读地图》,这本书中魏老师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浪漫——精准——综合”三个阶段。
再加上读到水心老师的阅读史这一部分,我感触尤其深。所以也想写写自己的读写历程。
我参照魏老师的三个阶段,认为从小时候到现在,自己的读写都属于“浪漫阶段”。
01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村里还没有通上电,家里面照明用的是煤油灯。
为了节省煤油,晚上吃过晚饭我们很早很早就睡觉了。可是那么早睡,根本睡不着啊!
漫漫长夜,最常见的消遣便是妈妈给我们讲故事。
其实,到现在,故事的名字我已经全然想不起来了。只记得妈妈讲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又一幅生动又真实的画面。
我在妈妈的声音看到过恶狼咖嚓咖嚓吃人的场景;看到过聪明机智孩子把恶狼骗上树摔死的场景;看到过父亲把女儿们骗到森林试图把她们丢掉的画面;看到过后妈让孩子总竹篮打水却始终装不满水缸而被后妈责打的场景,甚至我都看了那竹篮中漏出来的水……
妈妈还给我们讲歌谣、顺口溜。
“扯,扯,扯,扯悠悠,门哈来了个你舅舅;舅舅来了做啥饭?做白面,舍不得;做黑面,有人来;杀公鸡,叫鸣来,杀母鸡,下蛋来;杀鸭子,鸭子进到后院来……”
“古经古, 古经古,古经湾来打老虎;老虎打到山背后,碰见爷爷编背斗;背斗编着大大个,牛粪拾着多多个;炕眼填着热热个,娃娃睡着憨憨个。”……
在我们那儿,大人们把这些都叫做“古经”,我们就是听着、哼唱着这些“古经”,慢慢长大。
妈妈还给我们猜了很多很多谜语。
“奇怪奇怪真奇怪,肠子长在肚子外”、“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
很多故事、“古经”、谜语等我也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那样的夜晚漆黑又温馨。
惠特曼诗曰:“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这就是我“最初的东西”,它们温暖了我整个童年,直到现在想起来内心也是暖流滚动。
我的妈妈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但其实她也是个文盲,没有上过一天学,能给我们讲这的故事已经很不错了。
02
后来上小学了,妈妈依旧给我们讲故事。
认识了字,家里面的一些非常旧的“猜字谜”“歇后语”之类的书,就成了我的“精神食粮”。
但我还是很少有属于自己的书,叔叔姑姑他们以前的课本就成了我的课外书。
在他们留下来的老旧书柜中,我认识了流沙河;读了《金鱼与渔夫》的故事,知道了老太婆的贪婪导致她最终一无所有;了解了西藏农奴悲惨的故事,西藏的解放让他们翻身把歌唱;而二爸给堂妹他们买的一套《动脑筋的爷爷》(好像就是这个名,记不清了)让我们看一次笑一次……
这期间,还看了一些武侠小说和小人书,那是爷爷的宝贝。但我好像对这些兴趣不大,读着读着就不读了。
小学阶段老师要求我们每天写一篇日记,我就老老实实地写日记。
现在想想,那个时期,我写的日记非常简单,尤其是写日记的前期,大多数时候都是一句话就完成了。后来渐渐地就写多了。
03
上了初中后,我年年能获得奖学金,便有了钱给自己买书。
买书要翻山越岭到很远的集市上,那里有一个小书店。我在那里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几本书,其中两本我一直保存着,那就是《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和《狂人日记》。
初中也看了很多《故事汇》这样的小杂志,在这上面,我看了很多鬼故事,因为我的朋友经常看,有时候空闲了我也会看,但我并没有沉迷于这样的书。
总的来说,初中还是以学习为主,背书做题是主流,不敢看课外书浪费时间,因为我知道自己必须要考上高中,走出大山。
虽然说初中那三年起早贪黑地学习,不舍得浪费一分一秒,但在紧张的学习中,我保持着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写日记的习惯。
每天早晨五点多,我们就已经起来背书了。
我每天早晨的背诵内容分成两部分:书上的内容和自己积累的古诗。
书上的东西我很快就能背会,剩下的时间我就一首一首背古诗。
我有一个专门积累古诗的本子,那上面的古诗是书上没有的,很多是我在学习报上抄下来的。或者在其他地方见到没学过的古诗,我都会抄下来。
每天早晨我乐此不疲地背啊背啊,一首一首背得津津有味。大家都在背书,我在背诗,那时的我觉得这是一种莫大的勇气和幸福。
我记得非常清楚的是每年春夏之交的早晨,校园里的老槐树开满了花,我在槐树下读着一句又一句古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至今回忆起来,都觉得异常美丽。
04
高中,我如愿以偿考出大山。
高中的学习更加紧迫,因为必须考上大学,没有退路。
所以,虽然高中有图书室、阅览室,这些都是我以前见没见过、听没听过的,条件是有了资源也很丰富,但真的是没有时间看书了。
专门的阅览课,语文老师会带我们去阅览室看书,但每次都有摘抄的任务,我也是为了摘抄而读读一些简单的文章,读的时候扫描好的段落和名言警句之类的,然后把它们抄下来,任务就算完成了。
当然,高中期间我也跟大家一样,在被窝里偷偷读过几本书,大都已经记不清了,印象深刻的是《穆斯林的葬礼》,新月的一生让人唏嘘;还有郭敬明的书,好像是《悲伤逆流成河》,记得不是很清楚,里面的自残行为引起了我的厌恶,所以自那之后我没有看过郭敬明,也不喜欢那一类的文学作品。
高中的阅读能想起来的就这么多,还是以学业为主。
但是,高中三年,几乎每天晚上会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写日记。写了好几本,至今留存着。
05
大学,我学的是中文专业,四年时间也读了不少中外文学作品,比如《红楼梦》《源氏物语》等,没事的时候就泡图书馆。
此外,我还参加一些文学活动。因为这些文学活动,我喜欢上了宁夏本土作家及其作品。
郭文斌、石舒清、马金莲等,要么买,要么复印。他们的作品,我一字一字一篇一篇往过读。
因为郭文斌、马金莲是西吉人,写的故事跟我的生活非常接近,于是我也开始学着他们的样子写起来,有几篇文章还发到了校报上,拿到了稿费。
跟班里的学霸们比起来,大学时期,我的阅读就算不得多。但大学的浸润,让我真正喜欢上了文学,喜欢上了读书和写作。
而这些现在我依然喜欢着。
06
毕业后当了老师。我依然保持着对读书和写作的热爱。下班后或周末没事干的时候我就读书、写东西。
其实刚一上班,也没有人告诉我该看什么样的专业书。
我就自己在网上找,在书店、图书馆转,发现喜欢的就买。
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班主任》,读了闫学的《给教师的阅读建议》,读了于永正老师的《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于永正课堂实录》(阅读教学卷)、《于永正课堂实录》(口语交际语习作教学卷)、《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等,读了佐藤学的《教师花传书》、《静悄悄的革命》、《学校见闻录》、《学校的挑战》、《教师的挑战》。
除了教育方面的书,我还看一些文学方面的作品,比如《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群山回唱》、《摆渡人》、《无声告白》、《解忧杂货店》等;还有丁立梅的作品,我爱不释手……
刚工作的那两年,我一直不喜欢当老师,老师这份工作对我来说就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我一直幻想着有一天真正丢掉这份“鸡肋”,而另谋高就。
可却没有另谋高就的本事,就那么迷茫着,摇摆着,恍惚着,读着,写着。
为了逃离工作的“痛苦”,我疯狂地爱着写作。一有空就写,没空挤时间也写。什么都写。
小说有根据闽宁镇移民生活写的、怀念故乡的《老乔头的最后时光》、《路北》、《小小与小辫子》,前两篇也是迄今为止自己比较满意的。
散文随笔有回忆故乡的《一段陈事,关于猫》《老屋》《寒雪•东晨•恋往事》等。
诗歌也写家乡,如:《美丽一株草》《低泣的小河》《记一棵树》《风花雪月忆故乡》《那些年光阴——献给父母的诗》等。当然,也写其他方面。
心灵鸡汤有《It was almost like a song》、《九月秋,二十五》、《黄叶地》、《寻常一样窗前“月”》、《闲来无事乱翻书》、《仰年向阳,笑语拈花》等。
那段时间,我还特别爱读《诗经》,也因此写了好几篇文章:《遇见,在不慌不忙的岁月》、《千年追寻,千年惆怅》、《一场深情终也抵不过一念缘浅》、《试问思情几断肠?世间依旧明月明》、《岁月静好,可与君细数流年?》、《女子善怀,亦各有行》、《此情无计可消除》、《爱当如花,美艳芬芳不自欺》。
工作前几年,是我的自由写作期,想些什么就写什么,写得不亦乐乎、酣畅淋漓。
最重要的是那时候单身,除了工作没有什么事情费心,能够静下心来写东西。
写的很多文章都发在了家乡的文学公众号上。那时候也比较张扬,很多文章都转发到朋友圈里。
这个时期,我也开通了自己的公众号,开始在公众号写文章。
07
后来,换了工作单位。不知为什么,突然陷入无来由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中,觉得自己哪哪都不行,一无是处。
于是,开始默默无闻。
之前写的很多东西都不写了。比如我原计划的故乡系列和《诗经》系列,都中断了。
我也学会了低调,很多文章不往朋友圈发了,主要是也怕大家笑话。
虽然写作热情没有以前那么高涨,但我还是坚持着。只不过后来知道了简书,就在简书进行日记式的写作,挑战了一段时间的日更,还得到了赠书。
不过,自己的公众号也慢慢不更新了,偶尔写。
但我从来没有断过阅读。
我在网上知道了管建刚、何捷、郭学萍等一些名师。
在图书馆借着读了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后,我欲罢不能,又买来这本书读了一遍。这一读便一发不可收拾。我深深地喜欢上了管建刚。
于是我开始大量买、大量读管建刚的作品。《一线表扬学》《一线带班》、《我的语文观》、《我的作文教学故事》、《我的作文教学革命》、《跟着管老师教作文》等。
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于是,我学习着管建刚老师,开始带着孩子们办班级周报。
同时,我也读郭雪萍、何捷,跟他们学创意写作和百字作文。
因为读儿童诗,我就带着我的学生们写儿童诗,然后刊发在班级周报上。
我也非常疯狂地写了大概60多首儿童诗。后来,还有两首儿童诗被约稿发表,其中一首获得了900元的稿费。字数少,稿费多,又惊喜又开心。
因为自己爱读书,我就带着家长和学生举行了几期“客厅里的读书会”活动。
再后来,就有了疫情,期间我也生娃休产假。
所以,班级的那些活动也全都中断了,产假结束后,我也没有再继续下去。
现在想来,真的非常遗憾和后悔。
休产假的时候,我更偏重阅读一些育儿方面的书籍,比如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池莉的《和女儿一起长大》,龙应台的《目送》、《孩子,你慢慢来》和《亲爱的安德烈》等。
同时,我照猫画虎,开始写“吾家有女”宝贝成长日记,记录宝贝成长过程中的精彩瞬间和趣事,到目前为止写了200多篇。
08
休完产假开始上班已经到了21年。我再也不想着逃离这份工作了,再也不认为它是鸡肋了。
我开始从心底里接纳这份工作。毕竟,它是我经济的来源,是我生活的一份保障,我需要它。
我也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在语文教学上突然开窍开悟了,以前在我看来非常难的事,竟也能迎刃而解。独立设计一节公开课,对我来说竟然也不难了。
对于语文教学,也慢慢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不再人云亦云,认为所有人说的都是对的。
这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有关,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前期大量的专业阅读给我带来了改变。于是,我更加喜欢专业阅读,我规定自己每天要坚持读。
我也给自己制订了一个简单的阅读计划:专业书籍、育儿书籍和文学作品三个大的板块齐头并进。
所以近三年,专业书籍的阅读我放在首位,要提升专业能力,离不开持续的专业阅读。
读了《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听孙双金老师讲语文》、《致语文教师》、《好可是这样磨成的》、《好语文大未来》、《朗读手册》、《从课堂到课程》、《语文到底教什么》、《儿童读写三十讲》、《好老师征服后进生的14堂课》、《致青年教师的信》等书。
育儿方面也是边读书边反思改进,读了《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关键期关键帮助》、《奶蜜盐》、《我用阅读教育孩子》、《如何陪孩子读绘本》、《妈!这就是我的人生——令人又哭又笑的母女成长实录》、《读懂孩子的心》、《图画书这样读》等书籍。
文学方面的我主要是读自己喜欢的,有时候也读儿童文学,很多儿童文学我没有读过,以前读过的也都忘得差不多了。所以,为了进一步了解我的学生,我逼着自己读。
大概书目有:《做个闲人:苏东坡的治愈人生》、《苏东坡传: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大宋河山可骑驴》、《宋词群星闪耀时》、《古诗词里的快意人生》、《曾有少年时》、《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蒙曼:唐诗之美》、《边城》、《世间的小儿女》、《我在北京送快递》、《豆棚瓜架婆婆妈》、《杀死一只知更鸟》、《绿山墙的安妮》、《高老头》、《柳林风声》等
这一时期,我主要写宝贝成长日记、教学反思,也写教育教学随笔以及其他方面。依旧写得很随意。
09
23年底,我对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越来越不满。
我回顾、审视自己上班以来这八年多的阅读和写作,发现了几个可怕的问题。
我虽然读了一些书,但只有少数内容被我及时应用到工作及生活中,促进我进步。大部分书只是读过了,什么都没有记住,什么也都没有留下。
我这几年的阅读是没有深入的,也是没有深度的。
再看我的写作,很多时候是处于随心所欲,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状态,片段化、零散化。不成体系。欠缺理论的支撑,缺乏高级的语言,缺少思考的深度。
我想,我不能再这样漫无目的、随心所欲地读下去、写下去了。我要让我的读书写作真正服务于我的工作、生活。我要自己在读书、写作中精进。
可是,我该怎么做呢?该怎么突破自己呢?
10
就在此时,我遇到了“谷里写作营”。
报不报?说实话,一开始我有点犹豫。主要还是不自信,我觉得祖庆老师是特级教师,出了那么多书,在他写作营里的学员,一定是个顶个的优秀。我要是报名了,我写的文章能拿出手吗?我的写作速度能跟上吗?
可要是不报,我对得起自己已经写了的那50万字吗?对得起那过去的八年写作时光吗?50万字写下来,我的写作基础应该不是很差。我想趁此机会,逼自己一把,让自己今后的写作有所改变和提升。
几番纠结,终于赶在截止日期前报了名。
一入群,发现果真群里高手如云。
有些学员几乎是日更的状态,且篇篇质量都很高。甚至一开始,就有学员的作品入选“祖庆说”和“谷里书院”。真叫人羡慕!
前四天,我也是日更,主要是把以前自己有想法的,或者写了个开头的,或者写了个大概的文章,重新写下去。
这几篇文章都是关于故乡。对于故乡,我真的有一种写作执念,想要一篇一篇写下去。
所以,我想在写作营继续写故乡,继续完成未竟的梦。
可是,连着四篇发到群里,都非常巧妙地错过了导师们的点评。
有一点点小失落。紧接着,病了几天,一天都没写。越不写越不想写。
算了吧!不更了,也不跟了。工作这么忙,让自己轻松不好吗?
但看着大家不断地在群里砸文。我问自己:难道就这样放弃了吗?坚持了这么多年,这点“打击”就受不了了吗?
不,我不放弃。
祖庆老师在第四期写作营第一课中说的一句话深深地印在我心里。
“眼睛向下,去研究一百个不同的儿童,教育就有数不完的精彩;笔尖朝下,去书写一百个不同的儿童,教师就有写不完的故事。”
为什么非要执着于故乡呢?对故乡的写作素材全部来自于记忆,它们需要慢慢回忆,慢慢写,急不得。
而我的班级、我和孩子们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是鲜活的素材啊。笔尖朝下,写孩子们,写我自己的教育故事吧。
于是我静下心来,结合近期班级的情况,写了一篇《面对层出不穷的班级状况,这一次我选择了平心静气地去处理》。
转发到群里,很快就被祖庆老师预约点评。我当时在等公交,差点激动得跳起来。
祖庆老师肯定了我的文章和我作为一名班主任的优点。同时,也从标题、文章序号、事件启发、篇幅几个方面给我提出了改进建议。
祖庆老师的点评,让我豁然开朗,自信心大增。
于是我又写了几篇有关教育的文章,其中《老师给家长道歉不丢人》、《我被两句作文评语伤了很多年》被“祖庆说”转载。
其他几篇,导师们的点评对我写作的提升都帮助非常大。
看导师们给其他学员的点评,我也学到了非常多的写作干货和写作道理。
每一次的课程更是让我获益匪浅,我对照着老师们讲的内容、分享的经验等发现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的写作。
总之,在谷里写作营,我看到了自己写作的希望,也看到了自己写作的方向。
我决定聚焦在教育叙事方面,坚持并深耕下去。
其实,我的更文速度像乌龟一样慢,算上这一篇,共更新11篇。但我却写得越来越用心,写了改、改了写,一遍又一遍,一篇文章要写三四天甚至一周。
没关系,慢就慢点,坚持深耕下去,会有可观的收获。
在写作业营即将结束之际,啃读营也即将开始。我打算跟着继续导师们啃读,深入阅读,深度提升自己,从而让自己的写作更有深度。
我想,谷里,会让我的阅读和写作由“浪漫阶段”过渡到“精准阶段”。
感恩遇见,感谢谷里,感谢一路同行的导师们和伙伴们,让我在2024年翻开了阅读和写作的新篇章。
谷里写作营第4期更文:
1.欢欢
2.冬天最美是早晨
3.90后的你有过这样的初中生活吗?
4.山的那边是远方
5.面对班级层出不穷的状况,这一次我选择了平心静气地去处理
6.《月是故乡明》教学反思
7.老师给家长道歉不丢人
8.我被两句作文评语伤了很多年
9.我和犟丫头的曲曲折折
10.写在女儿绘本阅读1000本之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