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序:回首这篇文章,已没有以前的冲动,什么阶段有什么样的思想,现在更少纠结于此,不只是人老了还是思想退化了
【一】
你有没有因为别人说的或者写的一句话,而让自己情绪大变,暴跳如雷,第一时间反应就想进行猛烈反击。我有,经历过无数次,只是年轻时没有日记记录习惯,时间久了也都淡忘了,但这些年有了记录日记的习惯,又恰巧遇到这一场景。于是就把它记录下来,权当一次对自我认知的剖析。
【二】
在喷嚏网上看到了这么一句话: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是:在多长的时间里,以及在怎样的层次上,他能够甘于寂寞,无需得到他人的理解。能够毕生忍受孤独的人,能够在孤独中决定永恒之意义的人,距离孩提时代以及代表人类动物性的社会最远。(克尔凯郭尔《克尔凯郭尔日记》)。不知什么原因,看完严重撞击了我哪根神经,我莫名其妙地异常愤怒和反感。我不知道克尔凯郭尔是何方神圣,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一刹那的理解是:如果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不就是要人脱离社群。而脱离了社群的人,再有意义又能怎样,还不都是一个人天马行空自成体系的胡思乱想,能益于别人,能造福人类吗?不如直接说把人类毁了算了,还文邹邹地用语言表达出来。我当时的极端想法就是认为,赞同或者说当下赞同这种观点的人应该都是跌入了一种极端夸大个体价值认识的深渊,本质上忽略人产生的基础问题。没有群体,个体算个毛。当然,这是我感性的一种浅见,但当时,我就是这么想的。
【三】
过了几天,冷静下来,查了查那位神圣的来路。克尔凯郭尔(1813—1855),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曾就读于哥本哈根大学。后继承巨额遗产,终身隐居哥本哈根,以事著述,多以自费出版。他的思想成为存在主义的理论根据之一,一般被视为存在主义之父。反对黑格尔的泛理论,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不单单是客观存在,更重要是从个人的"存在"出发,把个人的存在和客观存在联系起来,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点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历程。粗略看完他的生平事迹,简单的印象是看来我没有误解和偏离他的本意,的的确确就是一个以个人存在为起点,延伸出一套哲学的哲学家。
【四】
最近,中美较量,虽没战争,但不亚于战争,川普抽风,地球不安,股市中风,经济折腾。这是一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博弈,个体意识讲究零和博弈,群体意识讲究共赢共享。其实谁胜谁负,结果是一目了然的,历史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但要命的博弈过程,真的要颠覆掉多少认知。这时,我突然想到,我为啥会吃饱了为一句话去愤怒起来,源自我潜意识就是对这种极端的个体意识的厌恶情绪而来,这种意识在行动上好比是汶川地震中的范跑跑之流。
【五】
高深的学问与我无缘,我有时甚至认为任何高深的学问都是一种深渊,特别是,当用它来伤害他人或伤害社会时,这种深渊会吞噬你本能的善而不自知。我只有一些粗浅的感性认知,也没能力更没可能高深,但通过不断学习迭代自我认知,尽可能不会被所谓高深的学识而蒙蔽,这也许是我粗略了解哲学的主要原因。找到源头后,我反而能平静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