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文章视角点评”训练营(8/90)2018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文章视角点评”训练营(8/90)2018

作者: 楊傑 | 来源:发表于2018-06-19 18:16 被阅读0次
您过“端午”,我过“节”!

              李克富 | 您过“端午”,我过“节”!

        点击以上 蓝字查看李克富老师文章原文


导语:一切文化都是人的文化,人先于并重于文化,我们不能只顾习俗而把人忽略了。

作业:主要训练见他人之不见。

可先复习课堂上讲过的十大理念之首“求助者是活生生的人”,继而再透过“端午”和“节”这一文化现象去寻找作为主体的人,可联想可见与不可见,比如苹果落地可见,万有引力不可见;幡动可见,风动不可见!期待大家精彩发挥!

  文化(Culture),是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 指广泛的知识并将之活学活用与根植内心的修养。简单来说文化就是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给文化下一个准确或精确的定义,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读,人类也一直众说不一。但东西方的辞书或百科中却有一个较为共同的解释和理解: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   

    文化(以上内容选自360百科,点击左侧蓝字“文化”查看原文)


        节日(Festival),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节日。一些节日源于传统习俗,如中国的春节、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等。有的节日源于宗教,比如基督教国家的圣诞节。有的节日源于对某人或某件事件的纪念,比如中国的端午节国庆节、青年节等等。另有国际组织提倡的运动指定的日子,如劳动节、妇女节、母亲节。随着时间推移,节日的内涵和庆祝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而现时节日经常与假日相混淆,事实上大多数节日都没有法定假期,如中国部分传统节日仍没有假期,如重阳节。

节日(以上内容选自360百科,点击蓝字“节日”查看原文)

人(Human beings) ,都是指社会的人,“我思故我在”,即肯定人的存在是基于会思考,能够思考。自然界创造了人类,而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没有所谓人的本质的抽象的总和,而只有个别的,具体的人。人总是带有社会性,阶级性和个性的共同体。人的本性是善或是恶就是由这个多重性的共同体决定的,正是人在社会中的阶段地位不同,于是才有了各种不同的善恶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从其现实性上说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一种包含理性在内的感性活动的存在,即实践的存在。实践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

(以上内容选自360百科,点击 蓝字 “人”查看原文)

咨询师秉持的十个基本理论:

1、求助者是活生生的人;

2、信则灵;

3、对立统一律;

4、症状是强迫性重复的结果;

5、用求助者的思维方式解决求助者的问题一定是无效的;

6、有效比正确更重要;

7、具有爱因斯坦而非牛顿的大脑;

8、因果思维与果因思维(优先);

9、心理咨询师是在卖时间;

10、心理咨询只是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之一而不是唯一。

“求助者是活生生的人”是十个理念中最重要的一个理念,这正是人文情怀的体现。

不把别人当人,也不会把自己当人(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时时反省自己、提醒自己)

人性:趋利避害趋利避害是正常人性的表达,因此不要去作价值判断,要想着如何去打动求助者。如果反之,则是神。

如果过于注重对神的宣传,如:好干部、盲打护士,只会给大家造成心理落差,从而对相关群体造成更多负面影响。

要先把求助者咨询成人,先回到人性的状态——能趋利避害。

人的“病”与“病”的人以病为主还是以人为主人的“病”:医务工作者看到的是人的病,只看病不看人,所以叫求医问药。(医生对病人属情感隔离状态)

病的“人”:心理咨询师眼里看到的首先是人。求助者通常会认为自己的病大于人,此时先要改变求助者的认知,使他认识到人大于病。(咨询师对求助者、求助者对自己都不应处于情感隔离状态)

情感隔离的例子

例1:脑外科大夫下午刚做了一例手术,晚上吃火锅依然点猪脑花吃。这名大夫在手术时先对病人进行了情感隔离,因为只有先隔离了情感才能有理性,这也是大夫不能给自己的亲人做手术的原因,因为面对自己的亲人,很难做到情感隔离。因此医生不能视病人为亲人,但可以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病人。

例2:一位母亲要求孩子每天放学后晚饭前背30个单词,并说坚持100天,就能记住3000个单词。这位母亲此时处于理性状态,但隔离了自己的情感,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了机器人,而不是活生生的人。情感的重要性(态度、知情意)情感是第一重要的,情感背后反应的是需要。心理(知、情、意)决定一切。态度决定一切,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第一研究对象。       

  ABC理论:情感(主导)+行为+认知=态度

  A:情感(affection) 

  B:行为倾向(behavioral tendency)           

  C:认知(cognition)

一般地说,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到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

当你心里恨一个人,嘴上却说是爱他,对方是能感受到你的情绪的。所以有“听话听音”之说。(不是听他说什么,而是听他怎么说,包含着怎样的情绪)人是靠感受来活着的,家不能隔离了情感。(自己要好好反思)

案例1:某中学校长,自己毕业于清华,因此也要求自己的女儿非清华不上,女孩很优秀,学习成绩一直在级部前列,高三时女孩顶不住压力,只能在家休息。咨询室里,校长父亲拍着女儿的肩膀连说了三遍:“孩子,咱们考不考清华无所谓!”(这位校长父母说的话实际是一种反向形成,起着强化作用。)

父亲出去后,咨询室内的女孩问:老师,您觉得我爸爸是真的认为我考不考清华无所谓吗?(当态度的三种成份不一致时,情绪为主导地位,显然女孩已听出了父亲的真实想法)

女孩说:“我上了高三后,家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咨询师采用“具体化技术”:怎么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女孩说:爱看韩剧的妈妈从她上高三后便不再看电视,妈妈是家庭妇女,看韩剧是唯一消遣,因此觉得自己特别对不起自己的妈妈,妈妈在家里连走路都蹑手蹑脚,生怕影响孩子的学习(这不是在人为制造紧张气氛吗?这应该也是情感隔离吧,只看到高考,看不到参加高考的人)

最后,咨询师使用了指导技术,指导父亲真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女儿,咱们就考清华,考不上清华再说。(父亲这样的表达,就不再是情感隔离,一是话语中充满了真诚,二是既给了孩子以方向,也给了孩子以退路)

案例2:一位多次离家出走的青春期男孩描述自己的家是坟墓,虽然家里住着200多平的房子,但除了父母吵架,家里几乎没有别的对话,每当父母吵架时,孩子觉得自己无处躲藏,呆在家里就疯了。(情感空间重于物理空间;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情感重于物质)

从不同角度切入,会有不下50种治疗方法内源性抑郁症切入角度从心理角度: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等方面从生理角度:服用药物,如百忧解等。 从社会角度:对求助者不用价值判断。如:说谎的人不一定心理健康,在狼群中要先成为狼。从天的角度:多晒太阳,多运动。从地的角度:抑郁的背后是与母亲的关系,要多与大地接触,天天在地里干活的农民没有抑郁的。

解决孩子问题的切入角度从最初孩子的问题是孩子的问题,到孩子的问题是家长的问题,再到孩子的问题是家庭的问题(关系)、现在到孩子的问题是成长的问题,四个层面不同,理念不同,越来越具可操作性。

十个咨询理念最重要的是“求助者是活生生的人”,作为咨询师(老师)的“人”和作为人的“咨询师作为咨询师(老师)的“人”和作为人的“咨询师”(“老师”)作为咨询师,是否周六也忙于咨询而不顾自己的孩子?作为老师,是否只顾别人的孩子而不顾自己的孩子?职业无高低贵贱,不是尊重职业,而是尊重行为如:不是尊重教师这一职业,而是尊重某一位教师的某一值得尊重的行为,要有严格的区分,区分的越细,越能把人当成活生生的人。

(阻拦高铁发车的女人虽然是一名教师,但首先是一个人,是人就有各种不同的利己表现,因此不应因她是教师就对她有更高的要求,也不能因她个人的表现而影响对教师这个群体的评价。)

把人当人看真的不容易只有把人当人看,才能更加包容,因为很多时候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学会观察反思,并写成记叙文。上课过程中,李老师不断引导我们找出男人与女人的差异。

案例1:周末,肯德基店里,父母和上小学的儿子,儿子正埋头吃着,妈妈说:儿子啊,咱们一定要刻苦学习,爸爸接着说:对啊,学习一定要刻苦,古人学习时都头悬梁锥刺股。(在不当的时间、不当的地点,做着空洞的说教,(在不当的时间、不当的地点,做着空洞的说教,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自己是不是也做过呢?

古人之所以头悬梁锥刺股是因为喜欢读书,是生理苦心里乐)跟“大话西游”学说话孩子上网成瘾,父母常说:别玩了,学习吧!换种说法:别玩游戏了,吃大餐吧。或者是:使劲玩吧,要刻苦、专注啊。生活不能唯一了,唯一了就会出问题当情感隔离的时候,人性恶的部分难以想象。

案例2:妈妈说孩子不断偷她的钱(一开始不明白这位母亲人性恶的表现,思考后发现:作为父母,首先应站在孩子角度考虑,孩子认为拿父母的钱,不是偷,况且钱一直放在明处,拿了以后父母也没任何反应,应该是默许。再者应该明确跟孩子说清楚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既任由事情一再发生,又把孩子当成是小偷,这是先诱导犯罪,再捉现行,再判定孩子是小偷。)心理学是关系学,心理障碍首先是人际关系的障碍。

别人——自己(自我中心、自恋)

自己——别人(共情、换位思考)

自己——自己(自尊=成功/抱负)

别人——别人(边界感)

一切的问题都是把别人当成了自己造成的,这是心理疾病的根源。心理咨询师要把自己当成别人,与求助者产生共情。把自己当成自己,是自信的表现,自尊满足者才会有自信。

提高自尊的方法:降低期待与抱负。常跟家长说的一句话:你的孩子真的没有你想象的优秀,当然也没有你想象的那样不堪。把别人当别人,要有边界感。没有边界感的表现:好成一个头,不好时哪都不好。 

“心理学的对象不是人的心理,而是人,是具有心理的人;心理学对象不是各种心理特点和各种能动性,而是人本身,即活动着和进行交往的人。人和他的心理不是两个系统,而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主体是所有心理品质和全部能动性的基础”——布鲁什林斯基(转自《主体心理学》第7页)

文化(Culture),是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 指广泛的知识并将之活学活用与根植内心的修养。过“端午”“节”,是过节,端午只是一种象征意义的图式,是“节”的外延,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节”的意义在于让大家停下来,便于思考,我们的生活不至于平淡无趣。“你见或不见,我都在那里,不悲不喜”。

慧能去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有幡被风吹动,因有二僧辩论风幡,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已。慧能便插口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动!大家听了很为诧异。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个典故深刻地刻划出万物皆空无、一切唯心造的大乘佛教的根本教义。

风吹幡动,不离风、不离幡、不离心。若离风则幡不曾动,若离幡则不见风动,若离心则不知何为动。

若离风与幡则心凭么动,若离风与心则谁说幡动,若离幡与心则风吹向谁家?

悟者谓一切从心起,心不起则一切不起,心不动则一切不动,故说心动,亦为悟语。见物相状者看物静相、动相,幡不静故说幡动,亦为通俗表相说。

相关文章

  •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文章视角点评”训练营(8/90)2018

    李克富 | 您过“端午”,我过“节”! 点击以上 蓝字查看李克富老师文章原文 导语:一切...

  • #华与华书房#《大学》笔记【6】知行合一的三个层次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句话啊!可以说是儒家所有思想的基本原理,就...

  • 读《大学》005: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原文: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华杉先生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句话可以说是儒家所有思想的的...

  • 《华杉讲透<大学>》02

    原文: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十行采集: 1.“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句话可以说是儒家所有思...

  •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习作。 出自《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汉茅容年四十余,耕于野,避雨树下。众皆夷踞,容独危坐益恭。郭林宗见而异之,因请寓宿。旦日,容杀鸡为馔,林宗意谓为己...

  •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习作。 语自《大学》: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020.12.8 星期二 农历十月二十四。 儿子读小i还是处于应付阶段,第1次参加21天训练营,有一天晚上作业做...

  •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通篇2152个字,当年跟着一年级的儿子诵读经典的时候觉得开篇朗朗上口,十几年后重温,有些点恍然而悟,有些依旧觉...

  • 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天地之间 凝神静心 感悟当下 身到心安 只有常存敬畏之心 才能领悟到真正的美好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 则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文章视角点评”训练营(8/90)201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kqz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