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与哀愁》这本书的准备和写作,花去了皮特·恩格伦十年的时间。
这是一部以一战为题材的历史著作。对这一场历时四年五个月,6500万人参战,1000万人丧生的世界大战。他以大量的私人日记、书信和回忆录为素材,选取了23个人物,结合日记的形式,编写出了一部复杂而微妙的多声部叙事,再现了这些人物在战争中的经历。
在这23个人当中,有男人、女人、孩子,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归属于不同的国籍和阵营,各自有不同的社会身份和职业——上流社会的家庭主妇、来自南美的冒险家、护士、士兵、军官、外科医生、教师、诗人、作家,他们主动或者被动卷入这场战争。
“美丽”代表着所有吸引人们想投入这场战争的东西,那些人们认为美好的东西。“它不仅是在审美意味上,不止是在夜晚远距离地旁观战场的炮火,尽管那确实是可以非常美丽,只要这些炮弹对准的目标不是你”
对他笔下的人物来说,它是荣誉、个人价值的实现、摆脱平庸生活的渴望、对社会公平的追求,甚至仅仅是一声“让我看到死亡”的默祷。
而“哀愁”则代表着,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失望和幻灭。
“因为战争总是让人们失望。它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力量,它会吞噬你,它会吞噬生命、青春、你的尊严和荣耀、理想和信念。它会让你表现出你自己都不知道的那一面。你总是会失去什么。”
“你在人类生活的其他方面也能看到这些,但是,战争让这种分裂、撕扯、失望达到了一种极致。它像是每一样东西都达到了几点,在某一刻迸发、爆炸。”
恩格伦亲身参与过战争,他是一名战地记者。对于战争的感觉,他感到最难受的,是那种在极度的恐慌中,人仿佛被强行压缩,关进一个只有自己的空间里。
“你的感受力在回收,你成为了一个没有同情心、无力参与他人命运的人——你会看到恐怖的场景,但是首先想到的是“那不是我”。当一个人所有的问题都是为了活下去,你就把自己包裹了起来。这种感觉是非常无力而恐怖的。”
在中文版的书里,新增了三个主要的人物。其中有一位是我很喜欢的小说家卡夫卡。我看过的最多是他的短篇小说,比如《变形记》。
恩格伦认为,如果不是一战,卡夫卡也许还是能写出他的荒诞小说风格。但是,一战的爆发,使得这个世界成为一个荒诞的世界。忽然,他笔下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连接起来了,他的荒诞在一个荒诞的现实世界里找到了位置,拥有了比没有发生一战更重要的意义。
更多的人,他们,尽管是渺小的个体,也处在了这一条崩腾的激流中。他们会问吧,为什么这些事情会发生,他们的人生永远地被一战改变了。一些人在战后,竭力想弄明白为什么,也有很多人想忘掉。
这是一幅非常复杂的社会心理图景。但是实际上,真实的历史,总是比人们认为的更为复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