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还说舒适区边缘。
原文:舒适区边缘是另一个重要的规律,它揭示了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我的阅读心得:这个概念对你来说是太容易理解了,因为你践行得特别好。你在某一学期选修了“科学运动与健康”课,这门课你学得非常认真,也正是学了这门课之后,你开始了去健身俱乐部健身,这次回家,你的身材棒极了,比以前我练得最好的时候也不差太多了,胸肌、肱二头肌非常好,尤其是大腿部的肌肉,比专业的也差不太多了,我那些年就是腿部肌肉练得不太好。
你说得益于你选修的这门课,而且,咱俩在健身俱乐部练的时候,我非常认真地观察了你练的时候的情况,你的规范性要比绝大多数专业教练还要标准,做爸爸的我特别欣慰,健身是非常科学的运动项目,其规范性要求,比如运动的幅度、力度、角度、间歇时长、热身、整理等,以及饮食、休整方面,也都是非常严格的。
健身最能体现的规律之一就是耐心,功夫不到是看不到好看的肌肉的,还体现的就是长期主义、刻意练习和科学方法论,你有了几年的健身经历。尤其是成功的效果,对舒适区边缘的理解就容易得多了,健身的成果,就必须是突破舒适区边缘才可以达到了,每次都舒舒服服去运动,是不会有成效的,每次都有计划地向困难挑战,比如卧推,就是从20公斤的杠杆开始,每次5公斤甚至是2.5公斤开始增加的,到了100公斤的时候,要花费多少时间和这种循序渐进的累计啊?每次都是走出舒适区边缘一小步,最终才能是几大步。
原文:成长权重对比是每个人都应该首先认识的。它揭示了“学习、思考、行动和改变”在成长过程中的关系:即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因此,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我的阅读心得:学习仅仅是开始,是起步,学习就要思考,思考学得如何,如何提高了认知,学到了知识,之后就要用学到的知识去行动,也是去验证,证明自己确实有了改变,才到达了学习的目的。最终是因为想实现目标,达到目的才去学习的。
或者逆向看,就是改变来源于行动,行动来源于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应用来源于对所学知识的思考,即结合自己的实际的消化吸收后得出自己的方法,思考来源于真正学明白了知识,比如看书、上课和各种直接的实践方式的学习等。
这里面还有自己以前学到并一直想践行或者逐步践行的方法,即费曼的输出式学习法,还有李笑来的生产式学习法,阅读、学习都是有针对性的,不是漫无目的的,就是确定目标或者明确了目的,就要开始行动,对大多数平台上和都市年轻人来说,首先是根据目标或目的,选择看书、上网课、上各种培训班,学的过程中,要随时联系自己的目的或目标,学的对不对,深不深,实用不实用,感觉学到了,就会有行动了,直奔目标或目的而去,是否有效果,是否越来越接近目标或目的,才是验证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换言之,就是有目的性的结果最重要,别说你阅读了多少本书,别说你上了多少节课,也别说你写了多少篇文章,自己没有认知的提高,没有科学有效的方法,没有行动的改变,没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一切都没有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