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一走进图书馆,就想把里面的书全都据为己有,所以就会疯狂地借书,直到书包装不下,或者超出了借阅数量限制。因借阅时间有限,每一次怎么扛回去又会原封不动地扛回来,于是在心底里告诫自己:看完再借,看完再借,但依旧忍不住。
所以,我得看。
一想到要看书,先是隐约的有点担忧,因为没时间,我要做学术研究,时间同样极其紧迫,而且出不来成果未来的路又得重新规划,所以总是在看书和看文献之间徘徊,难以找到平衡点。
但不管学术怎么重要,书还是要看。不看书我或许都不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了,如果连最起码的人都不是了,做那么多学术又有何意义?
确实,读书关系到做人。但我知道,做人不光要有情怀,还要生存。不管我多么看重情怀,还是要生存的,而学术恰恰是生存之要务,比如奖学金。于是我开始绞尽脑汁,思索平衡之术。读书相对做学问来说,似乎要容易一些,但是这取决于看什么书,做什么思考。如果读休闲娱乐的书籍,那确实不需花费精力,反而能在学术论文之余进行适度消遣,但是要思索道理,小到人生感悟,大到治国平天下之理,那可不是简单的看过书就能搞明白的,需下苦功夫不可,相比学术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不读好书,等于没读书一般,所以书还是要捡晦涩的读,就如同读英文文献一般,翻译成自己能懂得文字。
既然必须兼顾两者,我现在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寓学于读,寓读于学,即二者都要抓,二者都要硬。我想大概可以在读文献读累的时候,翻翻书,在看书看烦的时候,读读文献,如此,甚好。
读什么书?我想过,也写过一点,但终究太笼统,想具体,除非聚焦于某个系列的书,或者干脆是某本书,但这些都需要遇见。干脆再加两条笼统的原则吧,读知识类的书,外加规律类的书,什么书?肯定包括历史,当然还有政治经济文化,最重要一点,读经过历时洗涤后仍然还在的书。
对了,我还要学书法,我这事可真多,但实在是没办法,我找不到让自己的心静下来的方法,要么静坐,我想静坐我可能还做不到,那就练练书法吧,寻寻内心的宁静,总比徒劳的焦虑更让人向往,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