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真厉害,以其广博的知识、丰富的表达,带动新东方一骑绝尘,成为直播带货真正的王者。相比其他”赶集卖吆喝式“的带货方式,新东方的模式无疑是降维打击,先不说带货数据,单看观感体验,孰高孰低高下立判。
我不追星,但我俨然成为了董宇辉不折不扣的粉丝。我也不像那些所谓的”丈母娘“,有着招郎作婿的想法,我喜欢董宇辉,完全是被他的文化素质所折服,尤其是他对于人生、读书等方面的认识,深深地启发了我。
于是,我信奉着董宇辉的读书方法,仔细体会他所说的一句句人生哲理,因为我想成为那样有思想的人。依照他推荐的书单,我买了一堆的”精神食粮“,有滋有味的咀嚼着。
自此,我也成为了一个读书如此专注的人:30天的时间,读完了整整8本文学小说。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达到过的记录,非常的有成就感。而且,读这些故事的过程中,我始终怀着一种真诚的包容心态,竭力让每个人物、每个情节、每个观点在我心底留下印记,因此,随着一个个故事的高潮起伏、开始与结束,我的心灵也随之触动、随之飘摇、随之坠落。读故事,就是这样,我相信每一个喜欢读故事的人,都渴望得到心灵的触动,进而激发情绪,促进思考。好的小说是这样,好的电视剧、电影也是这样。在故事中,体味他人的人生,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这是何等珍贵但又触手可得的体验,这种体验,可不是每天刷刷抖音、打打游戏、看看小H片所能比拟的。
是的,这些珍贵的体验,必是心灵受到了触动,抑或是喜,抑或是悲,抑或是其他,这些触动激起的情绪,驱动着思考,新的思想也便常常萌芽于此。文思泉涌、一气呵成的畅快感觉也常常萌芽于此,因为我始终觉得,真正的写作状态,不单单理性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流露。
读故事,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就像《活着》,在体味了极度的苦难与情绪重压后,我觉得身边的人和事变了,变的更加可爱。我更喜欢做饭了,更享受和父母说说话,和妻子聊聊天,和孩子玩耍的过程,因为,在苦难面前,平淡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何等的幸福生活。这就是读《活着》,对我个人的影响。
还有读《芙蓉镇》,灾难般的文化大革命,那个荒唐的岁月,是非颠倒的岁月,人与人勾心斗角的岁月,给处在漩涡中的人民带来多么大苦难啊!正如小说中描写的那样:”那是什么样的年月?一切真善美和假恶丑、是与非、红与黑全都颠颠倒倒光怪陆离的年月,牛肝猪肺、狼心狗肚一锅煎炒、蒸熬的年月。正义含垢忍辱、苟且偷生,派性应运而生、风火狂阔“,将那个不忍回忆的岁月批判的露骨生动,让人唏嘘不已。一个勤劳肯干、美丽善良、追求幸福生活的女人,被那个时代所背叛、蹂躏、摧残,让人心疼、怜惜、愤恨。
说起这个女人,又让我想起了《暗算》中的黄依依,天才的力挽狂澜和生命的脆弱不堪同样令人心头沉重,还有《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女萨满妮浩,那种纯真、虔诚的信仰是多么伟大,然而在个人与集体的抉择面前,这又显得那么的悲凉,而这本书,我读到的也尽是悲凉。
在时代的变迁,年月的更替,历史的潮涌面前,个体是多么的渺小,但又多么的真实和坚韧。战争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肉身,但摧毁不了这个人的灵魂。《追风筝的人》中的哈桑,就是这个人,他刚强、正直、聪明、勇敢,但又太善良,现实的残酷不公是时代的产物,动荡不安的阿富汗,没有人觉得不是一个人间地狱,就在这个地狱中,哈桑像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向空中,落到永远找不到的土沙之中,追风筝的人只能含泪凝望,用一生抱憾、痛苦。一直追寻的人,是痛苦的、孤独的。人与人相处也是这样,有时人在远方,却像近在咫尺,有时又像人在身边,却远在千里之外。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知心,是弥足珍贵的。《一句顶一万句》,更是难能可贵,在亲情中是交心,在友情中是知己,在爱情中,便是灵魂伴侣了。
但是但是,人海还是茫茫的,生活总还是有挫折和不顺的。不求直面苦难,但求心安,不求三秋如一日,但求一日如三秋,日子再苦痛,也还是自己的日子啊,赖活着,时间慢点怕什么?这是我读《一日三秋》中体悟到的。
是啊,读了这么多现实的苦,还是要继续过苦的现实,努力的经营着生活的同时,也要怀揣着诗和远方,因为那是”精神的家园“、”灵魂的归宿“。理想和现实是可以不矛盾的,正如理想是”月亮“,他那么亮的在天上,不就是照亮着你的眼前,好让你拾地上的”六便士“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