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名字乍一听,让人觉得很费解,什么是被讨厌的勇气,谁会想被人讨厌呢?书的封面旁边附着:所谓的自由,就是被人讨厌。被别人讨厌就能获得自由了吗?
这本书是日本两个作家对心理学三大巨头之一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思想的总结,采用了对话的形式——一个对生活不如意、充满自卑和迷茫的一个青年人与一个哲人的对话。在对话中逐渐向人们解开世界的复杂、人生的复杂,告诉我们人生其实很简单,放下这本书的那一刻你就可以获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我知道看到这里的读者会跟当时的我一样完全不相信有这样的事,以为又是一锅假大空的心灵鸡汤罢了。但事实并非如此,他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看待人生、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思维方式,读完你就会知道原来获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竟如此简单。
书的第一章,青年与哲人讨论了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这两年原生家庭这个话题很火,特别是《都挺好》这个剧的热播掀起了人们对童年的成长经历以及家庭环境给个体性格心理养成造成影响的思考。这一现象侧面反映了这样的想法符合了大众心理。
然而这本书告诉我们这都是你自己不愿意面对现实、解决当下问题而找的借口。虽然听起来很刺耳,但确实是这样,我们把当下生活状态的不如意的责任推给了已经不存在的过去。那样听起来你是无辜的是受害者,原生家庭让自己变成现在这样如此云云。但是你无法改变过去,它已经不存在了,我们为什么要让一个不存在的东西束缚了我们当下的行为。比如因为小时候爸妈经常不在家,没有人给我沟通交流,所以长大后我有些社交障碍,所以我感到自卑,这样的逻辑顺序。然而想过去是无用的,如果你真得想要变成能言善语的人,就应该立马走到大街上走到人前与人说话,其实就是自己缺乏与陌生人沟通的勇气而找出的借口,从而让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所以过去的不幸,我们就应该果断丢掉,因为它已经不存在了,我们并没有办法改变过去,我们能做的这一刻起改变当下的自己,不要再去找借口让自己逃避现在的问题。
第二章讨论的是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我们为什么会自卑?是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比较:我比别人长得矮,所以我自卑;我不会交际别人都有很多朋友,我没有朋友所以我自卑;我的家庭条件不好,所以我自卑……我们因为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对比感到自卑,进而讨厌自己感到痛苦。
自卑感其实只是一种主观的臆造,比如身高这个问题,身高客观上来讲只是一个标准量化的数字。长得矮的人会觉得自己不如人,而别人会觉得身高不高不会给人带来压迫感,跟他一起相处很轻松。所以这都是很主观的想法。问题在于我们怎么看待自己的所谓的“缺点”。
阿德勒提倡: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人与人之间各有差异,但这种差异不关于善恶或优劣。
不要活在别人的眼光中,矮丑胖都是别人的想法,不要让别人的想法束缚了自己,因为自卑感笼罩着会使人停滞不前。我们应该要做的就是摒弃自卑感,接纳自己,不断改变前行。
人际关系给我们带来的烦恼之二是竞争,我们都想比别人优秀,能够出人头地,所以我们就不断地去比较,比房子比车子比包比收入等等,那样只会让我们为了这些外界的认可而拼命压榨我们自己的人生,忘记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这就来到了“自由论题”,我们为什么觉得不自由,是因为我们一直想要寻求他人的认可,我们只有得到了别人的认可,我们才能体会到“自己有价值”。我们会按照父母的想法去选择专业,我们后来又按照大众的想法去选择职业、结婚生子,即使我们心里并不想要这样。但又因为我们过于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我们便会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别人的想法束缚了我们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所以我们才觉得不自由。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我们应该自己决定自己想要的人生。像那个50岁勇敢出走去自驾游的大妈,她终于摆脱了别人的期待,活成了自己。
第三章说的是“让干涉你的人见鬼去吧”
这里提到了阿德勒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课题分离
就是把自己的人生课题与他人的人生课题分开,不要让别人的眼光也好评价也好行为也好干涉你的人生,你也不要干涉别人的人生课题。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不去干涉别人,也不让别人干涉我们自己。不因他人的不认同或赞扬就变得自卑或自负,用古人的话来讲可以说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理清别人的想法和自己的关系,减轻人际关系的负累,才能更加勇敢轻松地面对人生的各种生命课题。
前面几章为我们拆开了外界对自我的束缚,帮助我们找到自己,获得自由。后来的两章指导我们在这之后如何获得真正的幸福。
具体该怎么做?
人生其实很简单,过去的和未来的都不存在,既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既不要需要与谁争,不也需要考虑目的地。人生存在于此时此刻,只要在此时此刻做你想要做的应该做的事,不停的行动着,那么你的人生一定会抵达某个地方。
让我们活在当下,从现在起,丢掉人们的眼光,做你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不停地前行,幸福此时此刻就握在你的手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