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七年,社会各地兴起了“拨乱反正”的热潮,乡村教育也不例外,大量学校、教学点消失,随着两位赵老师返回家乡,我们村子里的学校也陆陆续续从完形中学变成村小学,再变成村低年级小学,最后完全废弃。
一九七八年,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取代了人民公社制度。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展经济逐步成为了国家、社会和家庭的主旋律。
我们村子里开始有一小部分人出门做生意,所谓做生意大多是从贵州去云南、或者广西、湖南等邻省。从百货大楼或批发市场进一些生活日用品挑在肩膀上,走街串巷“卖百货”。逢年过节,去远方淘金回来的男人们给家里添了电视机、缝纫机,给孩子买了新衣服、新书包,还有的带回来有辅轮的儿童自行车,一按上面的黑白键就可以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的电子琴……
所有这些新奇的事物以及悄然在村子里建起来的新房子,构筑成村里人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走出去,到远方去寻找梦想!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生的,潜移默化间,远方也成为了我的梦想代名词。
但也有一些人,他们已经把根深深扎进了家乡的这片土地上,他们不想也离不开这片土地。这些人里,有我的父亲,也有我的干爷爷。干爷爷虽然性格豪爽,喜欢走南闯北结交各地朋友。但他的活动范围始终是以我们村子为中心,以我们市,我们省为半径。他也坚持以种地为主业,农闲之余跑跑生意为副业。
在干爷爷看来,土地和生长在土地上的庄稼就是一个农民的根,没有根你是不可能活长久的。
出门跑了几趟市里后,五十余岁的干爷爷又有了一个新想法,他要组建一支基建队,把“留守”在家里的青壮年男人们组织在一起,组成一支参与城市化基础建设的基建队。
用父亲的话来说:“干爷爷想法多,门路广”,他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大部分村民看来更是一个迷,不知道他跑出去做了什么,就真的承包到了建筑的活。
那个时候社会分工还没有那么精细,每个村子都会有一些手艺人,石工、木工、建筑工都有现成的。在干爷爷的组织下,平时只能在农闲时节帮其他人家做做石工、木工的手艺人成为了基建队的骨干,再加上肯吃苦有力气的庄稼汉子们,很快就组成了一支小有规模的基建队。这样一来,大家既不用背井离乡,又多了收入来源,家家户户的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台阶。
慢慢地,邻村的人也纷纷找上门,请求让自己家男人也加入基建队,上世纪八十年代,继乡村办学后,干爷爷的基建队又迎来了高光时刻。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基建队如火如荼地参与城市化建设时,干爷爷出事了……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