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个家庭是否和睦,有多重因素,如三观不合、环境问题、家庭条件等等。”
其实,哪有那么多的因素?
不过是争强好胜,互相不分对错罢了。
如马云所说的:“任何事情,不能太较真,否则不会快乐。”
一个家庭,越过越好的三种迹象,看看你家有吗?
-1-
乐其心
《礼记》中曾提到“孝子之养”,首先就是“乐其心”,这个“其”是何人?便是父母。
通俗的说,作为子女最基本的孝顺就是让父母心情快乐。
在《二十四孝》中曾经记载过老莱子孝亲一事。
当老莱子七十余岁时,为了让双亲高兴,自己穿上彩衣,甚至学作婴儿一样的动作,以此来取悦双亲,后人因此用“老莱衣”比喻对父母的孝顺。
曾经看过一则新闻:儿子在城里事业很成功,于是将乡下的双亲接来享福,怎料二老闲不住,每天在外面摆小摊捡垃圾,希望能给儿子补贴一些钱财,儿子因此劝过很多次,二老不但不听,反而气的回了乡下,说儿子不尊重自己,儿子则说父母不会享福,矛盾因此越来越大。
这种小事,何对何错,无须多看,天下只有不对的子女,何曾听闻有过不是的父母?
父母与子女因为生活环境以及时代的不同,有一定的思想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面前,我们作为子女应当以父母之乐为重,万万不可伤害父母,更不能彼此之间产生隔阂。
-2-
不争对错
“因为你是我的,就算吵赢了,又能怎样?赢了道理,输了感情,丢了你,我就输了人生的全部,两个人的世界总要有一个闹着,一个笑着,一个吵着,一个哄着。”
这段至今流传着的话,是钱钟书对妻子杨绛所说。
这对被夏志清评价为“整个民国对爱情最忠贞的恋人”,生活中并不是一帆风顺,也会吵架,但是所有的不愉快都被钱钟书一个让,一个谦来解决。
与钱杨感情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不久前热播的《都挺好》中的苏父与苏母。
苏母强势,家中大小事务皆是她说了算,欺压苏父,溺爱儿子,刻薄女儿,苏父在这种家庭环境下,也选择了“让”,但这个“让”并不是钱钟书的让,而是软弱,一味退让,妻子说什么,他不敢反驳,致使苏家百病弊生,支离破碎!
而这个时候,肯定又有人会说:“钱杨是三观相近,苏父苏母则是三观不同!”
诚然,三观问题固然是维持婚姻的因素之一,但其实主要的还是得是非区分、不争对错。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真正完全相同的三观也不会出现,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区别是非、心存善意、不争对错罢了。
-3-
家和万事兴
《礼记》中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
父子之间感情深厚,兄弟之间和和睦睦,夫妻之间相濡以沫,一家人一条心,如此,家族岂有不盛之理?
乔家大院为何昌盛兴旺?
君不见乔致庸提出的“勤俭持家,和顺齐家,诗书兴家,忠厚传家”的治家理念?
乔家人和睦团结,共同奋斗,最终创造出富可敌国的财富!
反观《红楼梦》中,有一段抄捡大观园的重大事件,这个事件加速了贾家的衰败。
探春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可见,家里人一旦发生内斗,自相残杀,即便是“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豪族也会败落。
现代社会,很多人家里都挂着“家和万事兴”的牌匾。
家,何以致万事兴?
两个字:和睦。
《朱子家训》中说: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
家人互相尊重和关心,平辈之间和气,上下之间互爱,即使家境贫寒,衣食尚且不够,也自始至终都会快乐的生活。
家,始终是温馨的港湾,不是争吵的战场,要学习钱钟书的“谦让”精神,避开家庭这个“战场”。
一家人不争吵、不争闹,团结一致,将用于解决家庭矛盾的时投入到事业中,这样家庭、事业何愁不兴旺?
从古至今,真正能炫富的唯有家庭和睦,和睦者,必万事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