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传统为6.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①不违仁,其余则日月②至焉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里时时刻刻想着仁。其他人,不过能坚持一天罢了。”
【老彭有话】孔子接着以颜回为例。说颜回这个人啊,他能严格要求自己,能使自己的心从不违背“仁”。其他人也不过能坚持上一天。
这就是孔子围绕颜回“好学”之说的结论。为什么要绕这样一个大弯呢?孔子说颜回好学,就是说颜回始终把“仁”放在心上,时刻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比如“救急”还是“救富”?“应得”和“必得”怎么处理?“物有所用”怎样用?这些小事都要以“仁”来衡量。
【注释】①三月,此处意为一直。②日月,从早到晚,一天。
6.12[传统为6.10]伯牛①有疾,子问之,自牖②执其手,曰:“亡③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译文】伯牛生病,孔子去探望,被窝下握着他的手,说:“没事的,这是命呀!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病!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病!”
【老彭有话】伯牛患病,孔子去探视,手伸到被子里拉着他的手说,没事的,没事的!得病这事也是命中注定!你这样的人就会得这样的病,你是这样的人就会得这样的病!
看传统的解释,一直被两个问题所困扰。一个是孔子看望伯牛为什么要从窗外,是伯牛得了“痨病”?孔子怕传染?第二个是孔子是非常在乎说话时机的,为什么他要当着伯牛的面说“亡之(要死了)”?这不符合孔子的言行。但如果是伯牛已死,孔子是来吊丧。那开头就应该写“伯牛亡”,也不能写“问之”。
联系到实际生活,孔子就是来问候病情,并不是是孔子来和伯牛诀别。
【注释】①伯牛,即冉耕(约前544~?),孔子学生,为人质朴,擅长待人接物。②牖,窗户,洞。引申为被子下。③亡,无。
6.13[传统为6.19]子曰:“人之生也①直,罔②之生也幸而免。”
【译文】孔子说:“看人的一生基本上是顺利的,有些不顺的也大多能幸免于难。”
【老彭有话】孔子说,纵观大多数的人生,基本上还是顺利的。人生不顺、遇到灾难的人也多能幸免于难。因此,我倾向于这样来断本章:“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把“幸而免”理解为“不直却通”,能过得去。
在这里我认为“直”是顺利的意思,不赞同非要把“直”翻译成“正直”。“人的一生是正直的,没有正直的一生也可以幸免于难”,这样的翻译怎么读也读不通,也不符合人之常情,更不符合孔子劝“仁”的心。孔子意在还是劝人遇困难向前看、向上看。
如用“正直”来翻译,难以说清楚。芸芸众生,正直的、仗义执言的人少,不正直的人多。俗话说“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正是这一现象的总结。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正直的人,往往是个完美主义者,他每天面对社会的上坏人坏事,就会生气,想匡正。但又会受到这样那样的牵绊,难免心里焦急万分。忧虑过重伤神伤心伤身,既便不开罪主上,也会不得善终。而“坏人”则每天算计的就是要给“好人”添乱,且每每为自己的“成功”感到高兴,自然活的带劲。两相对比,倒是“坏人”每天活在愉快中。
也许有人不同意我的观点,但细细想想真实的世界却就是这个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