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某地考生以235分的“高分”“拷”上清华的新闻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235分,上个专科都很勉强,上清华?就跟蚂蚁推倒大树一样,机缘再怎么巧合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该考生找复印店复制了一张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拿回家蒙骗父母。所以我说他是“拷”上了清华,“拷贝”的“拷”,也没毛病。
如果事情止于此,还没有太多的戏剧性。孩子的父母居然信了,还拉起了横幅、放起了鞭炮表示庆贺,网上还说孩子的父母准备大宴宾朋,后来又说还没等准备酒席闹剧就穿帮了。穿帮的原因据说是录取通知书上有错别字,这就跟钞票上出现错别字基本可以断定为伪钞一样,堂堂一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上出了错别字,如果不是假的,那可真成了收藏家抢购的珍品了。
有网友分析说这是复印店故意写的错别字,为的是有关部门追究起来的话可以给自己留个后路,“我没有伪造录取通知书啊,你看,和原件不一样”。鸡贼和鸡贼碰一块儿了。
是不是不出错别字破绽,闹剧还要继续演下去呀。
在外人看来是闹剧,在我看来完全是悲剧,家庭教育的悲剧。
一个真敢骗,一个真敢信。孩子胆儿有多大就不提了,这父母的心得有多大呀。高考235分,平时考试不会上500分吧,在班里的排名不会在中上吧,平时学成这样,怎么可能在高考时灵光乍现,考到六七百分,考到最高学府呢?
由此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是多么的漠不关心。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就罢了,也不可能关心过孩子的学习状态,能考上清华的孩子是什么学习状态,考235分又是什么学习状态,一目就了然了吧。
高考不是抽奖,不是买彩票,虽有运气成分,但基本还是完全依靠实力,运气也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
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可能是父母的知识水平有限,想关心也关心不明白,爱莫能助。孩子行出如此欺骗父母的事来,在做人的教育上,父母依旧是失败的。欺骗最亲的人,孩子都毫无心理压力,欺骗起别人来,是不是就更驾轻就熟了?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
如果父母能以身做则,用身教和言教教育孩子做正直、诚实、善良的人,即便在学业上无法给予孩子切实的帮助,孩子继承了父母优秀的品质,学习通常也不会差到哪里去。退一万步,即便学习成绩不理想,只要做人上立得住,在社会上就能立得住。
有些父母,一方面自身素质不高,在生活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将不诚实、好占便宜、自私自利等不良品质传染给孩子,甚至主动用庸俗社会学的东西教育孩子;一方面认为只要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求,就完成了做父母的责任,其余全交由学校、社会,任由孩子野蛮生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这样的父母“教育”下,孩子在做人上都是不及格的,父母怎么还会傻到奢望孩子在学业上会给自己带来惊喜呢?没带来惊吓就不错了。
悲剧的是,这样的父母并不在少数。
让这样的悲剧少一些,关键不在教育孩子,而在教育父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