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说“人生如戏”,然后立马会有人接一句“戏如人生”。
当然,一般都是文青说这种话,咱们这些普通老实人可能就会嘟囔一句:“这不是扯嘛,我生活也没那么波涛汹涌、起起伏伏嘛。”
这种对话对于学文论的卑微女孩来说,实在是太有意思了。
文学内容真的要与生活一样吗?
要一样到什么程度?
文学内容与生活究竟有什么联系?
这些问题这样看实在是太严肃了,那我们就往轻松里分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B站上看过那种吐槽烂剧的视频,阿婆主们对烂剧说得最多的一句评价就是:“你这就离谱,这就扯。”
下面让我这个老邪的垃圾粉丝,带大家盘点一下,有哪些“扯”的剧情:
1.人设:
女主——备胎多到克父母、月薪两千住别墅、你害我没关系,我们还是好朋友的白莲花女孩。
男主——年纪轻轻福布斯榜上有名、万红丛中过片叶绝不沾身的绝世好男人、绿帽争着带、孩子轮着领。
2.剧情:总的来说全靠巧合且前后事件一般没有连续性。
类似于:
女孩路上被贼抢,
不去追贼去吃饭,
饭店遇到帅男主,
手提挎包等失主,
女孩一脚加一拳,
可恶小偷去死吧,
男主男主好无辜,
学做雷锋有风险,
什么你说110?
我们还是吃饭吧。
3.职业剧?商战剧?不存在,爱情才是唯一的答案。
所以,我们从上述的国产烂剧情中总结几个不真实的点:
首先,人设相互矛盾,又是房又是车你告诉我你月薪两千块。
其次,感情线莫名奇妙,打人打出感情,怕不是有病。
接着,剧情冲突间根本不联系,我爹去世一定是你和你妈的锅,即使你妈其实是个植物人;剧情无联系导致“突转“生硬。
正常突转:有埋伏,量变达到质变。
奇怪的突转:我突然成了总裁,为什么,谁知道。最后,一切动机都是爱,大家都是情圣(即大家都是变态)。
可以发现,当我们控诉某个剧不真实的时候,说它剧情、人设奇幻的时候不多,一般都是骂它剧情无逻辑、冲突无逻辑。
从我们可爱的亚里士多德开始,就讲究“可然性”和“或然性”。到了古典时期法国牛逼哄哄的剧作家高乃依,他强调的依旧是这两“性”。
所谓“可然性”,就是剧情行动间要有联系,要符合逻辑:我打了人我被告了,而不是我打了人、人还请我吃饭(非变态剧情的情况下)。
而”或然性“就是:我写历史小说,明朝的皇帝我不能说他叫忽必烈,故宫我不能说在南京。
当然这两性都有一定古典主义的倾向,但是非古典主义的文学家们也不是一味放飞自己的。
比如歌德的《浮士德》,明显人设和剧情走的都是奇幻路线,但是几百年来,也从没人说过这玩意太假。
这就是因为,18世纪之后的文论家放宽了真实的范围,所谓真实并不是一味的模仿(假如就是模仿,那文学与历史就无法分开),而是作家自我感受社会的现实后产生某种情感和启发后,将这种启发灌注到故事中。
而故事的人物或者冲突就要提炼和综合与此启发有关的现实事物,所以这种文学戏剧虽然与事实不尽相同,但是他的内涵、人物、冲突都是真实的,更是典型的。
到了浪漫主义,大家放飞自我,但也从未因为“放荡不羁爱自由“而放弃对真实的追求。
浪漫主义的真实,更多的是一种作家的“真诚”。
作家所呈现的一定是他们内心深处想要表达的,而作家内心深处的情感,也大多来源于事实和前人经验,最终还是真实的。
更别说现实主义了,这些哥们连具有倾向性的文学都不喜欢,你敢乱编,打死哦。
所以,大家说某戏剧文学“瞎扯”的时候,大多数与他的题材无关。
比如《马男》,一部动画片,阿猫阿狗都会说话,但从没有人说过他不真实。
作为观众的我们,要求其实都很低了,不求各位编剧水平高如阿里斯托芬、莫里哀之流。创作不出典型性人物,我们捏捏拳头也还是可以忍了,但是你们把观众当傻子,整出来的东西我家狗都骂扯淡的,你们自己相信那个玩意吗?
多点真诚,少点套路吧。
文字来源:王小玊
图片来源:网络
本期责编:艫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