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路至今仍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
现在的和平路夜市这条具有百年历史的街道,栉风沐雨,饱经滄桑,它见证了大清的覆亡,民国的初兴,亡国的苦难,它迎来解放的曙光,抗美援朝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高潮,文革的动乱,改革开放的富足,可以说,和平路是一部邯郸近现代历史活的教科书。
1960年代的邯郸市中医院。市尘的喧囂退尽,华灯初上时分,徜祥在这条百年老街上,少年时代的和平路,它的一砖一石、一屋一宇、一店一铺,仍时时浮现在眼前,灯火倏忽中,我仿佛看到它的身影,它绰约的身姿,如一位美丽的少男少女,让我神往不已。
和平路的肇始,起源于1902年京汉铁路的开通。大清王朝腐败,但其官员中也不乏有识之士,修铁路、办洋务,民族工商业逐渐兴起,邯郸这座赵都故城,汉代黃河以北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随着一声火车汽笛的鸣响,迎来了它的复兴。
上世纪50年代的老火车站。上世纪五十年代,钟表在寻常百姓家还是稀罕物件,绝大多数邯郸市民上班、上学、作息靠工厂的汽笛报时。邯郸市内的汽笛共有4处,分别是和平路西端的邯郸火车站、火磨,和平路东端的油厂以及市区东南方向的邯郸国棉一厂。早8点、中午12点,下午2点、6点,4个整点,以及整点之前的一刻钟,白天汽笛报时8次,整点之前一刻钟汽笛鸣响是告诉人们,距离整点上班、上学时间还有15分钟,开始做上班、上学的准备工作,整点汽笛鸣响,是到了上班、上学时间,过了这个点,就会迟到了。每当四处汽笛鸣响,由低渐高,再由高渐低,雄浑的汽笛声便响彻小城邯郸上空,悠扬而辽远,成为邯郸上世纪五十年代一道独特的风景。这震耳欲聋的巨大汽笛声,是孩子们的最爱,作为众多孩子中的一员,每当汽笛响起,不管在做什么,都会嘟起小嘴,发出"呜呜"的响声,愉快地回应着汽笛的鸣响,然后四散奔波于和平路的大街小巷。
少年时代,整个和平路,西起京广铁路线旁的邯郸火车站,东到现今中华大街与和平路交叉口,长度不到3华里,但它却揽尽邯郸近代以来的全部精华。清末,北京到汉口的铁路通车,给沉寂了一千余年并沦为直隶省一个二等小县县城的邯郸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城南、城西南一带建起了商业街,其中城南的那条东西大街叫"大马路",也就是解放后的和平路。少年时期,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老邯郸人管它叫马路、大马路,或者说"车站",我一直感到不可思议一一为什么一说到和平路,就说"到马路上去"、"到车站上去"?做为一个外来人,还不免感到好笑。及至成年,我才破解了这个谜,邯郸当地人管和平路这条街道叫"马路"、"车站",是有历史渊源的:清末至民初,城南这条新兴的街道,比邯郸老城的城内中街宽而直,在沒有汽车这种交通工具以前,数匹大马并行或两、三辆马车并行于这条大街之上,可以畅通无阻,再也不用演绎"蔺相如回车巷"、"将相和"那样的历史故事了。说到现在的和平路是"到车站",也是因了火车道修到邯郸,而火车站就在"大马路"的西端,所以"马路"、"大马路"、"车站"即是邯郸老城城南那条新街的代名词。1937年10月15日,侵华日军的飞机轰炸了这条繁华的商业街与老城区,10月17日,日军侵占了邯郸,侵略者人面兽心,占了人家的地盘还妄图让百姓当顺民,便给这条街道改名曰"协和大马路",以让中国人"皇民化",从而达到其殖民中国的目的。今和平路国风商场的前址,未拆迁前尚有"协和巷"的名称,即是日伪统治时期日寇"皇民化"的一个残存,那两个日军侵邯头目片桐(1937年10月17日~1940年4月)、谷口(1940年4月~1945年10月)率领的侵略军曾经在这条大街上耀武扬威,奴役邯郸百姓。
1949年邯郸人民在和平路欢送解放大军南下少年时期,和平路西段老人民戏院西侧与老新华书店东侧个胡同靠近和平路边的砖墙上,各有一幅一人多高的东洋人画像,两幅画像一模一样一一头戴缨穗将军帽、身穿佩有将军肩章,上唇一撮翘起的八字胡,人像下部写有"仁丹"二字,少时每逢路过,总以为是旧时的商业广告,有一次问及父亲,他是一位文化人,父亲告诉我,这是日本人的暗记,外人不知道,日军都懂,凡是有这样标记的,都是死胡同,日军人生地不熟,如果看到写有"仁丹"字样的画像,就知道它是死胡同,这一历史的遗迹,至今深深留在我的记忆里。
点灯不用油,磨面不用牛,曾是古人的梦想。马克思曾说过,蒸汽机与蒸汽磨的出现,是一近代工业革命的开端。这种蒸汽磨,是以煤炭作燃料,烧开锅炉里的水,进而产生蒸汽,由蒸汽推动汽轮机,汽轮机带动机器磨,从而以巨大的效力替代人工磨出面粉的工业设备。少时常听火磨厂里汽笛的鸣响,心中不免好奇,又听说"磨面不用牛",就更好奇了,有一天纏着父亲领我去看火磨,那时火磨还是邯郸的重要工业设施,大门有警卫人员站岗,一般闲杂人员是不能进去的,父亲找到厂里一位负责人才进到车间,一睹火磨的威仪。这座叫作火磨的面粉厂,是1922年由清末邯郸进士王琴堂一手创办的,设备由英国进口,虽然到50年代它已不够先进,但它巨大的锅炉,设在厂房二楼巨大的蒸汽机与机器磨,喘着呼呼的粗气,烟雾腾腾的蒸汽机,与飞速转动的机器磨,车间外直插云霄的大烟囱,车间一楼像瀑布一样飞流而下的雪白面粉,足以令我震撼!两层厂房的屋顶矗立着一枚巨大的汽笛,能够听遍全城的汽笛声,就是工人拉动汽栓,吹响汽笛发出的。汽笛响时,落在附近房屋上的成群白鸽,应声而飞,倾刻间,汽笛声、鸽哨声回荡在和平路乃至整座小城上空。火磨、火磨,原来是用火产生动力去磨面的工厂,火磨街由此而得名,也是五十年代初期邯郸一道靓丽的风景。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和平路,店铺林立,车水马龙,各家店铺绝大部分是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建筑,两层与三层楼房,青砖相砌,白灰勾缝,顶檐饰以青砖灰瓦构成的女兒墙,有的窗顶以青砖直砌,有的窗顶用青砖砌成拱形,典雅清丽,独具一格。入夜,和平餐厅、邯山副食、第一食堂、二零百货等处,悬挂在楼面上的霓虹灯招牌五彩纷呈,变幻着瑰丽的图案与文字,让人仿佛走进童话的世界。最爱去的地方,是和平路西端路北两家外国人开的餐馆,西边一家,是两位苏联中年夫妇开设的西餐馆,美丽的蛋糕,大大的列吧(面包),散发着诱人的香味,一位金发碧眼的男孩和一位两条小辮盘在头上、身穿花裙子的女孩常在店里走动,那时的邯郸人,到这家餐馆吃一顿西餐,犹如北京人去了一趟莫斯科餐厅,就餐回来,最津津乐道的是苏联男孩与女孩的漂亮、大列吧的香甜,于是和平路的街头,男孩的白衬衣、深蓝色的西装裤,女孩的花裙子与盘上头顶的小辮子,便成为街上一景。那家朝鲜人开的餐馆,与苏联人开的餐馆相距不远,金黄色的朝鲜冷面,青、绿、白相间的朝鲜泡菜,常常成为一对对情侣光顾的地方,餐厅的送餐者是位朝鲜姑娘,她身穿朝鲜宽大的长裙,忙不迭地走东走西,长裙飞舞,像一只旋转的花蝴蝶。来自异国的人,与充满异域风情的食品,让和平路平添和平的色彩。
在繁华如梦的和平路上,有邯郸最著名的饭店,一家是和平餐厅,一家是第一食堂。和平餐厅与第一食堂都是两层楼青砖建筑,前厅是账房与总服务台,再往里走,是两层楼房的回字形建筑,上得二楼,一圈木栏杆围成的木地板回廊,四周是十几间雅座,饭菜多以冀、鲁风格为主。这两家餐馆中,第一食堂的前身叫"万宾楼",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晋冀鲁豫军区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进驻邯郸,刘伯承、邓小平、杨秀峰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宴请英雄模范与国际友人,是邯郸规模最大也最著名的大饭店。上世纪五十年代实行国营后更名为第一食堂,少年时只去过有数的几次,印像最深的是红烧鲤鱼与木梳肉,最典型的鲁菜做法,尤其是红烧鲤鱼,色香味俱佳,口感极好,坐在雅间里,吃着美味的饭菜,听着木板回廊里服务生长一声、短一声招呼客人的吆喝声,木制楼板上"笃笃"的脚步声,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上世纪80年代和平路保留了清末民初的原貌新中国开国几年间,和平路这条经历了半个世纪风风雨雨的商业街,如枯木逢春,再度焕发出勃勃生机。原有的老字号焕然一新,店容整洁,商品丰富,茶庄、饭庄、绸布庄盛装迎客,钟表店、照相馆、杂货店一展新容,邯郸澡塘、浴新池澡塘装修一新,整条和平路各种商业店铺鳞次栉比。大街上,垂柳依依,排列成行,来自四面八方的客商与行人熙熙攘攘,出现前所未有的繁华与热闹。入夜,霓虹闪烁,彩灯高挂,人民戏院,邯郸剧院、邯郸电影院,观众如潮,卖瓜籽、烧麦、瓜果的小贩沿街叫卖,和平路成了一座不夜之城。
最怀念的商店还是二零、五零与青年百货商店。虽然"五零"在邯山大街上,但北距和平路不过咫尺之遥,人们还是习惯于把五零百货商店归于和平路商业群。许多现在的年轻人只知道邯山商场的前身即是"五零",但却不知道"二零"、"五零"这些名称的来历。原来,邯郸解放后,于50年代中期新建了五座规模较大的百货商店,它属于国营的中国百货公司邯郸市分公司,按照排序分别为第一零售门市、第二零售门市……简称"一零"、"二零"……"五零",其中二零、五零为五座百货商店中最大与第二大者,加上位于和平路西段路北的青年百货商店,时称邯郸市的三大百货商店。这些百货商店,经营品种包括服装、鞋帽、布匹、五金、、电器、钟表、食品、文具等10几个大类,进得二零、五零,两层楼的经营场所,窗明几净,宽敞整洁,货物琳瑯满目,应有尽有,远远超过解放前留下的老字号商店,展现出新中国诞生后百业兴旺的崭新景象。
五零 邯山商场忆起和平路,不能不让人想起全市惟一的一座交通岗。
和平路1966年"文革"前,邯郸已是一座中等城市,人口30余万,在全国地图上,按照标准图示,城市名字旁,标示为外侧一个圆圈,圈中心一个实芯大圆点,这在全国城市中排名也在50名之内,可偌大一座中等城市,却只有一个交通岗,这个惟一的交通岗位于和平路与邯山大街十字路口,是一个水泥制作的两层圆形平台,外侧涂以红白相间的竖条纹,上层平台的圆心有一竖孔,可以插上一个白色遮阳伞,两名交警,分上午、下午轮换上班,沒有红绿信号灯,仅靠手中的指挥棒指挥交通。它也是邯郸城市中一道风景,许多小城市或农村来的人路过这里,总会驻足观看,以为新奇。
1966年一场大风暴的到来,和平路又是另一番景象,满街的红色标语与满墙的大字报,和平路东、西两端竖起两座木制牌楼,牌楼上下缀满彩灯,文革标语书写于上,大街上搭起平台,两个派别、不同"观点"的人们台上、台下激烈辮论,人山人海,前呼后涌,如潮水一般。1967年5月以后,两派由"文斗"转为"武斗",头几个月,不同派别的群众组织,人人手持棍棒、长矛,头戴柳条帽,一波一波列队走过,武装示威游行,8月以后,冷兵器换成热兵器,人们肩杆步枪、抬着重机枪,驻邯部队更是全副武装,将一眼更不到头的"喀秋莎"火箭炮开上街头。和平路两边的高大建筑物上,挖出枪眼,楼顶堆上麻袋用作"武斗工事",各式汽车,装上发电机与成串的高音喇叭,在大街上走来走去,充满火药味的言语在满街回响。
在那个特殊岁月,1967年10月一个凌晨,天还沒亮,突然听到和平路南关口处几声枪响,赶到之时,只见一辆吉普车前窗玻璃被枪弹打穿几个弹孔,驾驶位上一汪鲜血,车外血迹斑斑。邯郸市第四中学一位"造反派"战士,年仅17岁的红卫兵在黎明前被枪杀。尸体被用一副军用担架抬到位于和平路西段的原邯郸市中医院,待我赶到中医院时,这位17岁的少年早已死亡,他英俊的脸上面无血色,一片苍白,旁边的担架上一汪鲜血已经凝结,一位正当花季的少年,凋谢于和平路黎明前的夜幕中!
具有百余年历史的和平路,你曾见证了邯郸民族工业的肇兴,你曾听见火车汽笛的最初鸣响,你曾亲历近代文明的最初曙光,你也曾见证亡国的苦难,听到过人民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目睹邯郸人民欢送解放大军南下的热烈,你更见证了共和国成立后邯郸复兴的历史性奇迹,邯郸日新月异的变化,你也曾目睹特殊年代的疾风暴雨,改革开放后和平路乃至整个邯郸的美好画图。
和平路,你就是邯郸近现代历史的一部百科全书。
邯郸南关外沙门巷城门及阁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