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甚多观众对《驴得水》的诟病是话剧痕迹依旧严重,非常不电影化,我却觉得无碍,究竟是谁规定电影只有一种“电影化”的形式?
除此外,人物表演夸张过于舞台风则是另一诟病的点。然看完电影感觉并非如此。事实上并不是人物夸张,而是在那个情境下就需要夸张,要求的就是夸张。
导演周申与刘露学的是斯坦尼体系,也就是体验派。体验派要求的是什么?是真实。真实情境下需要的夸张被看作“过于夸张”,我是不赞同的。
言归正传,《驴得水》故事简单:民国时,只有四个老师待遇惨淡的学校虚报一名本身是驴的“驴得水”老师吃空饷,一直无事,直到教育局安排特派员突击视察。无计可施之下,让铜匠扮演驴得水老师应付局面,孰料局面也因此变得不可控制。
这部寓言式的电影鲜活、生动、有趣,前半部分轻松、生活化,实在是让人没法不爱;比之前面,后半部分的处理有些用力过猛,稍许逊色。个性人物不在独自发展,而要依靠于情节,人物变化与悲喜转变突兀,有点儿别扭。
幸而整体依旧是诙谐有趣、通俗直接的。里面的性暗示、粗口、政治隐喻,很多未曾做过修饰,于是我们看到的就是一部“很黄很暴力”的电影。然它真实,质朴、冷峻,因此并不会让人难以接受。
很多人觉得电影批判了太多,比如什么官僚主义啦农民劣根性啦知识分子的虚伪啦,可奇葩的我不以为然。归根究底,它只是以喜剧的外夸张的形式剧烈的冲突极致的矛盾来讲人性。表达方式则是通过矛盾冲突的激化,将每一处的矛盾都上升到极致,于是每一抉择中人性的表现也到达极致。
说人性,自然离不开人物,下面就说说这部电影里面的人物。
(2)
人物关系如下,学校老师:校长、周铁男、裴奎山、张一曼(女)。裴魁山、铜匠与张一曼为炮友关系,前者表白被拒,后者因张一曼第一次敢反抗妻子却被一曼打脸转而报复。
电影自有其尖锐部分,我并不认为那是政治隐喻,它表达的是共同的人性。
你敢说裴魁山身上没有共同平庸的恶吗?我要拯救你,我站在拯救者的位置上救你出火山,你居然还不肯配合?你居然还跑去跟别人睡觉如此轻看我的拯救?
你敢说铜匠身上没有人性共同卑劣的恶吗?我以为会被你另眼相看谁知你依旧“无动于衷”认为我不过是铜匠是牲口?被激怒的我自然是要毁掉你,并且要在众人之前,以极度羞辱的方式毁掉你。
裴魁山的转变是因她拒绝他的“救赎”,铜匠的转变可以说也是这样,她居然并不喜欢自己,不过是利用。这些原因本与她的性情无关,然在被拒绝被打脸之后,他们转而报复的手段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荡妇羞辱的形式。
矛盾冲突是连贯下去的,在教室被推至顶点,而之前就有隐喻,裴魁山与铜匠轮次穿着貂皮大衣出现时,已经开始。
貂皮是一种象征吗?在那个年代是不是富有,权贵的象征,当你披着的时候,就会有种迷之自信?
兽类。只有知识没有价值观是很可怕的。知识开启了人的欲望,却没能学会如何克制,实与兽类无异。也许这才是貂皮的隐意。说明只有知识启迪与指导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建立。
(3)
很多好人之所以被称为好人,只因他们暂时没有作恶的能力。当他们有能力作恶,那邪恶的手段以不可思议的癫狂形式所呈现出来的时候,会让人无比震惊。铜匠便是这样。
他准备报复时,前期矛盾被激化到极致,众人在教室里开始对张一曼进行羞辱。
羞辱她是因为她淫荡吗?是因为她不自爱吗?哦,不不,亲爱的,当然不是。
到了那时,圆谎已很困难,只能继续编造,校长,周铁男无奈如此。而裴奎山与铜匠完全是以上所述的原因。
这与张一曼本身是否淫荡完全无关,只因对一个女人最大的羞辱就是将荡妇羞辱加在她的身上,以此进行攻击。千百年来如此,大概也形成了贯穿古今不论国际的传统美德了吧。
(4)
张一曼这样的人,注定会被那些虚伪的小人的没有底线的人所伤害。
看开去,似她这般敢于表现自我的,敢于特立独行的人,敢于遵从内心的人,不是如铁男一样被改造,就是被一双双脚踩在地上尽力羞辱。
所以你看,与众不同者都罪该万死,不随大众者都罪该万死,“故作清高者”都罪该万死。
尊请以上人士趁早自己解决生命,以免成为社会毒瘤人人喊打人人可以在你脸上啐一口人人在你面前觉得自己品行高尚,哪怕他们低贱而不自知。
从这个层面上看,电影里张一曼的结局并不坏,她坚守着自己的底线最后也没有妥协,哪怕她疯了。难道紧紧是被羞辱的张一曼疯了吗?周铁男没有被强权逼疯吗?铜匠没有被欲望逼疯吗?校长没有被小利逼疯吗?他们都疯了,都以不同的方式疯掉了。
枪声最后响起,电影里最可爱的一个人物死去了。我真希望那颗子弹可以穿越屏幕砸中我的胸膛。
好吧,你们这些可爱的人先去死一死,让他们那些可怕的邪恶的卑劣的人继续兴高采烈地活下去。
毕竟他们永远永远死不完。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