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深夜12点多,和我同住一个楼层的闺蜜给我打电话,“我家小团子不知道咋回事?哭叫不停,你快过来看看。”
等我到了她家,她的儿子——小团子,今年十岁,正坐在床边大哭不已,姥姥、姥爷、爸爸、妈妈谁也哄不好。
闺蜜急的把我拉到床边,突然小团子不哭了,睁着一双大眼睛,直直盯着一个地方,脸上露出恐惧的神情。
他那个样子足足有几分钟,慢慢地神情又恢复了正常,躺下渐渐睡着了。
闺蜜一家子被折腾的人仰马翻,孩子的姥姥大惊失色,追问孩子爸爸今天带孩子去哪儿了。
孩子爸爸说,没去别的地方,就是去公园玩儿了,领着孩子在公园的湖里划船来着。
姥姥双手合十,连声念诵佛号,姥姥信佛,我知道,“不得了,我听说公园的湖里淹死过人,孩子的眼睛干净,这是见鬼了,阿弥陀佛。”
姥姥虔诚的闭上双眼不停念诵。
闺蜜胆子小,拉着我,悄声说,“你是护士,你说这是咋回事?是见鬼了吗?”
我摇摇头,“不是。”
“怎么不是,你看孩子刚才的样子,那神态就是特别害怕的样子,不是见鬼是什么?”姥姥听见我的回答,大声呵斥我。
闺蜜赶紧把我带到门外。
我知道她家没有遗传病史,小团子平时很健康,活泼好动,便嘱咐她第二天领着孩子去做做微量元素检查,看看是不是缺微量元素。
赶巧,第二天,我所在的儿科诊室来了一位小患者,七八岁的样子,小患者的妈妈说,孩子有时候半夜会突然惊醒,每次差不多都是夜里12点左右,有时候孩子会四处走动,有时候会说些没头没脑的话,而且孩子看起来非常害怕。第二天,问孩子,他却一点也不记得昨晚发生的事。
家长已经给孩子做过很多检查,显示一切都正常,这个家长为了放心甚至还给孩子做了脑CT检查,脑CT显示孩子大脑发育良好。
“大夫,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孩子的妈妈特别焦急,“大夫,不怕你笑话,我婆婆说孩子这是‘撞客’了(撞客就是看见不干净的东西,类似“见鬼”。),说夜里12点是阴气最盛的时候,还说要给孩子去庙里烧香拜佛呢,我还是相信科学,所以来医院了,想听听大夫你怎么说。”
2
正赶上我们儿科最帅的医生刘博士接诊,刘博士微微一笑,“你听说过夜惊吗?”
家长摇头,刘博士娓娓道来。
原来人的睡眠是有周期性的,而这个周期又可分为五个阶段,包括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以及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在睡眠的第四阶段,有些人会出现坐起来或者四处走动、间断性说话的症状,同时还可能伴有心跳和呼吸次数加倍并且看起来非常恐惧的症状,这就是夜惊。
家长叹道,“我们都没听说过这个病!
刘博士微微一笑,“绝大部分情况下,有夜惊的多数是儿童”
家长问道,“那为什么总是夜里12点左右呢?
刘博士问,“一般孩子几点睡觉?”
“一般都是九点多十点左右。”
“对啊,夜惊一般就发生睡眠的第四阶段,也就是在入睡2到3个小时内,正好是夜里12点左右。”
“哦!”家长恍然大悟,“差点就相信了我婆婆的话。那这个问题是怎么引起的呢?”
“孩子在出现这个情况的当天白天或者晚上,孩子做了什么或者说你们家长对孩子做了什么?”
家长歪着头,使劲想了半天,“我就记得有一次,孩子睡觉之前有个什么事,我批评他了,把孩子说哭了,当天晚上孩子就有你说的夜惊症状了。”
刘博士用笔点点桌面,“对啊,问题就在这儿。”
3
刘博士给家长及我们一干护士上了一堂生动的关于“夜惊”的课程。
原来孩子出现“夜惊”,原因通常有:
一是白天玩的太累、太高兴,导致神经过度兴奋,夜里会有夜惊症状。
二是情绪刺激,家长过分的严厉教育或者批评,导致孩子的情绪特别紧张,夜里也会出现夜惊症。
三是孩子可能缺钙,但是现在这种情况比较少,现在孩子喂养的营养都很全面,缺钙情况比较少见。
四就是有些特别小的孩子,大脑发育还不完善,偶尔也会出现夜惊症。
那个家长点点头,“对,对,你这一说,我想起来了,上两次,就是有一次,孩子去玩过山车,白天特别高兴,晚上就闹了一次,还有一次是爸爸白天吓唬孩子,孩子有点吓着了。”
“这个需要治疗吗?”家长又问。
“不用,”刘博士摇摇头,“这种情况一般多发生在12岁之前的孩子身上,过了12岁慢慢就好了。”
“那如果孩子再出现夜惊症,我们家长做什么?”
“不用做其他的,你只要叫醒孩子、安抚他就好,通常孩子夜惊时都是半梦半醒,迷迷糊糊的状态。”
“哦,怪不得孩子第二天完全不记得了,是不是因为夜惊的时候,孩子没有清醒,所以孩子才没有记忆?”
刘博士点点头
“那怎么防范孩子再出现这个夜惊症状呢?”家长接着问。
“根据原因了。第一,白天尽量不要让孩子过于兴奋。第二就是对孩子的教育要适度,尤其是已经出现夜惊症状的孩子,教育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引起孩子剧烈的情绪反应。第三嘛,”刘博士微微一笑,“我们只需要等。”
“等什么?”我们护士和家长一起追问。
“等着孩子慢慢长大呀!”
我们都乐了,就是孩子长大了,这个问题自然就没有了。
4
晚上我给闺蜜打电话,问她小团子的检查结果,果然,小团子的检查一切正常。
我把白天刘博士讲的关于夜惊的情况告诉了闺蜜。
闺蜜听了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小团子肯定是白天玩的太高兴了,才引起了夜惊,昨天晚上可被姥姥吓得够呛。
闺蜜是好追问的性格,她问道梦游和夜惊有什么区别吗?
我告诉她,3到12岁的儿童中大概有20%至少有过一次梦游经历,大概会持续2到10分钟。
而夜惊就像梦游一样,也经常发生在睡眠周期的第四阶段。
“是不是有家庭原因?”
“有,研究表明,双胞胎中一个有梦游问题的,另一个有33%到50%左右的几率也有梦游。”
“哦,这样啊!”我肯定闺蜜在电话那边连连点头。
“还有啊,就是睡眠周期中第四阶段睡眠最深并且持续时间最长的幼童最容易体验到夜惊和梦游。”
“说人话!”闺蜜不满。
“就是说孩子睡得越深,睡得越好,越容易夜惊和梦游。像你我这样的年龄,睡眠越来越差,想夜惊,还不容易得呢!”
“明白了!差点就跟着姥姥去烧香拜佛了!”闺蜜叹息道。
我揶揄她,“姥姥没读过书,你又不是没读过书的人,怎么还信这一套,迷信,迷信,郭德纲说,迷迷糊糊就相信了。”
“好了,我知道了,”最后,闺蜜还不忘奉承我两句,“姜护士同学,你懂的可真多。”
哈哈,我可不会告诉她,白天刘博士给我推荐了迈尔斯的心理学,我可是好好的研读了一番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