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集注》
識,音志,又如字。○識,記也。默識,謂不言而存諸心也。一說:識,知也,不言而心解也。前說近是。何有於我,言何者能有於我也。三者已非聖人之極至,而猶不敢當,則謙而又謙之辭也。
《论语或问》
宜久问“默而识之”章。曰:“此虽非圣人极致,然岂易能?‘默而识之’,若不是必与理契,念念不忘者不能。‘学不厌’,如人之为学有些小间断时,便是厌。‘教不倦’,如以他人之事为不切于己,便是倦。今学者须是将此三句时时省察,我还能默识否?我学还不厌否?我教还不倦否?如此乃好。”
问“默而识之”。曰:“是得之于心,自不能忘了,非是听得人说后记得。”
问“默而识之”。曰:“如颜子‘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犹是执捉住。这个却是‘闻一善言,见一善行’,便如己有而弗失矣。”
《论语新解》
默而识之:识,读如志,记义。谓不言而存之心。默而识之,异乎口耳之学,乃所以蓄德。
何有于我哉:何有,犹言有何难,乃承当之辞。或说:除上三事外何有于我,谓更无所有。今从前说。
本章所举三事,尽人皆可自勉,孔子亦常以自居。然推其极,则有非圣人不能至者。其弟子公西华、子贡知之。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
先生说:“不多言说,只默记在心。勤学不厌,教人不倦,这三事在我有何难呀?”
《论语注疏》
郑曰:“无是行。於我,我独有之。”
[疏]“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正义曰:此章仲尼言已不言而记识之,学古而心不厌,教诲於人不有倦息。他人无是行。於我,我独有之。故曰“何有於我哉”。
高攀学长引《四书通》:“学贵自得故在黙识,自得而不自以为得故学而不厌,自得而必欲人之同得故诲人不倦。”
高攀学长引《明儒学案》:“天然自有之谓性,效性而动之谓学。性者万物之一原,学者在人之能事。故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为其能学也。学然后可以尽性,尽己性以尽人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而为三才,故学之系於人者大也。”
“天聪天明,非学不固;威仪动止,非学不端;刚柔善恶之质,非学不化;仁义礼智信之德,非学不完;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伦,非学不尽;富贵贫贱之遇,非学不达。学则智,不学则愚;学则治,不学则乱。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故先师孔子特揭学之一言以诏来世,而其自名,惟曰学而不厌而已。”
问:“何有于我”应作何解?
《集注》:何有于我,言何者能有于我也。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也。
《新解》:何有,犹言有何难,乃承当之辞。本章所举三事,尽人皆可自勉,孔子亦常以自居。然推其极,则有非圣人不能至者。其弟子公西华、子贡知之。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