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有次逛庙会,邂逅了一本叫《好命不如好心态》的书,好像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那时上六年级的我,思想比同龄人较为成熟,我想可能是深受这本书的影响……
一次在家,听到楼下有两妇女在争吵,仅仅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当时,我就想,我长大后,才不会与人吵架,简直就是浪费时间,根本不值得!我会以和为贵。
我还曾告诫自己,如果以后有人讨厌我,我心胸宽广,定不会与她计较。小时候不谙世事,容易把所有的事情想得太过于简单。经历过后,并没有想象得,能那样释怀。
长大后,发现有人讨厌我,事后很受伤。认为自己还不错,也没伤害过别人,为什么她会那样讨厌我?!一度陷在其中,好像我是为了别人而活的一样。
爱德华•惠特蒙曾说:“如果让一个人描述他最蔑视、最不能忍受、最痛恨和最难以共处的性格类型,他会写出自己性格中最压抑的一面……这些品质之所以难以忍受,正是因为它们代表着他最想否认的自己,因为我们无法接受自身的某些品质,才会难以与带有相同品质的他人相处。”
我有两个我,一个是外面的我,另一个是家里的我,完全判若两人。
我发现我同学是这样对其父母的,那次见她通电话,只听她大声且没好气地对着电话那头的父亲说道:“你别说了好伐,烦死了!我心烦的!”
有次去医院看病,刚进去,医生就接了通电话,是家里打来的。那位医生在我面前表现得很不耐烦,很厌恶,像是很想尽快结束这场通话似的。他语气粗鲁且生硬,让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颤。随后他挂完电话,像个没事人一样温柔地询问着我的病情,我的天,这变化也忒快了吧?!
我心想,你们怎么能这样对自己的父母呢?
可谁曾想,家里的我,有时会跟父母吵架,声音甚至比他们还大。偶尔又觉得自己有父母的陪伴很幸福!要珍惜!记得有次,我竟然把我的母亲大人给说哭了,事后有后悔也遗憾呐。
“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理。”
外面的我,有点懦弱。从小到大,我都不会甚至尽量避免与人争辩。若我的一些行为激怒了他人,我会选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点怂。
所以,我一般倾听多于诉说,我不会像别人那样与人逗嘴,我觉得两个人吵起来,关系会恶化。因此,往往容易被人忽略,仿佛我根本就不存在。
李欣频曾说:“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从不生气,说明感情不怎么好;反而是两人偶尔吵吵闹闹,愤怒消失后,它刷新了每一样东西,再度变成了新的,这样更能使感情更进一步。”
身边不乏有“不吵不相识”的例子。是我的两个舍友,刚开始互看对方不顺眼,为了各自东西摆放的问题,还大吵了一架。没想到最后反倒成了好闺密,到现在关系都很好。
那时候的我,缺乏存在感的我,很长一段时间里,深深地陷入了无法跳脱出来的个人世界,与孤独寂寞为伴,好不难受!
现在的我,也令自己很疑惑。有那么一种人,一说话能把人说一跳,而我果真遇到了这样的人,我压抑着自己的愤怒。心中早已有“千万只草泥马”奔过,可想好的话一到嘴边却又咽了回去,始终说不出口,好像是有什么东西一直在阻碍着我。我迫切地想要发泄!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感觉他一直在针对我,有点生气,最后转变成了愤怒,憋在心里又很难受,只想着去泄愤。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在欺负我。
我只知道我被别人说了以后,也不会去理会他,就那样静静地着看着他在我面前指手画脚,不知所云。
朋友告诉我,船随波逐流,不能一直让船往前飘走,而应该有一个向下的助力抵住船,顺势朋友向我做了一个用力往下的敲打姿势,凌厉的眼神示意我,你懂吗,别一直让别人任意说你,要让他们知道,你也不是好欺负的!言外之意是,就是因为你好说话,当然他们就多说说你喽~
我连自己的情绪都无法处理,
又如何去回击他们呢?
为何我会有情绪辨别障碍?网上的答案是:
①过于善良,害怕伤害别人的感情,渐渐变得无所适从,失去表达情绪的能力和勇气。
②环境培养问题,与家人朋友沟通较少,没有表达情绪、吐露心声的习惯;
③性格内向,不愿意多交流。
④或许你更适合安静地表达与发泄。
这四点我都有符合,有因必有果。
最后分享一个链接,希望大家有所启发:
——写于2017.7.2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