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在儒家精神世界崩溃的前夜,曾国藩这个最后的精神偶像出现了——立功、立德、立言,流芳百世。
传统的人格之美集中在曾国藩身上,他在风雨飘摇的晚清做一次告别演出式的呈现,绚烂而又凄婉。
立功,他一介书生从戎,白手起家创建湘军,大败太平天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使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太平天国反对中国传统,推崇变了味的“上帝”),使清王朝的生命又延续了60年。
立德,他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道德修养近乎纯粹,毛泽东和蒋介石均把他作为自己的精神偶像。
立言,他是中国最后一个大儒,深谙理学,为后世留下了博大精深的数百万字文集,《曾国藩家书》更是家喻户晓。
曾国藩被誉为“古今完人”,“功比周公孔孟,名垂万世千秋”。
然而,面对这样一位超级牛人,梁启超却说他“在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左宗棠说他“欠才略”“才亦太缺”。李鸿章说他“太儒缓”。他自称“受质本薄”,也就是说自己天资很差。
如果曾国藩资质甚陋,天赋太差,为什么还能取得巨大成功?成为晚清第一名臣?成为中国第一大励志IP?
读完张宏杰所著《曾国藩传》,我从以下5方面总结了曾国藩的成功经验,分享给你。
刚看完这本书01 立志高远
每个人都有自我完善的欲望,特别是青年时期,是一个人最追求完美的时候。
比如王阳明,他从小就立志做圣人,他在12岁的时候对老师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他认为当官并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读书做圣贤才是。
曾国藩也有同样的远大志向,他在30岁这一年,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
“圣”是儒家学说给他的信徒们规定的最高目标。理学的一个根本路径是,每个人都有圣人之质。“人皆可以成为圣贤”。
所谓圣人,就是完美的人,圣人通过自己的勤学苦修体悟天理,掌握天下万物的运行规律。这样,圣人的一举一动,无不合宜,就可以经邦治国,造福于民。而自身也可以实现立功立德立言,万世不朽。
这是一个和其宏伟的任何理想,而曾国藩就在而立之年立志做这样的圣人,他的原话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02 持之以恒
曾国藩说,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有常,就是指有恒心。它的反义词即是无常,反反复复,没有定力,今天做这个,明天又去做那个。
他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说,“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思力索,终无所成。近日朝朝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
也就是说早年自己练字每每总是苦苦思索、力求突破,但就是没什么成就,不曾想近些年每天坚持练,不间断间,反而字越写越好了,每月、每年都会有不同的进境。
曾国藩的恒心还体现在读书上,他的读书方法是“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也就是说,读书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就死磕到底,不解决这个问题绝对不继续往下读,不读完手中书绝对不读下一本。
这就是:日拱一卒,持之以恒。
03 自我反省
功虽大而不喜,过虽小而必究。这是曾国藩一生恪守的信条。
他常说“悔生吉”,也就是说不断地总结反省。
他曾经给自己起了一个号“涤生”,什么意思呢?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就是说他要每天反省自己,每天都要重生。
从这以后,曾国藩每天写日记,每天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反省自己的得失。写日记的习惯一直坚持到临终的前一天。
例如,道光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七日,曾国藩在日记里写到“同见海秋两姬人,谐谑为虐,绝无闲检,放荡至此,与禽兽何异!”
也就是说,今天欣赏了朋友的两个小妾,他就在日记里反省自己禽兽不如。当时曾国藩33岁,想看美女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却以圣贤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深刻反思此事。
04 稳扎稳打
曾国藩带兵打仗讲求“结硬寨、打呆仗”,不靠奇谋诡计,就靠坚韧踏实、死磕到底。
他打太平军,丝毫没有什么技术可言,就是一点点的挖沟、围城,根本不与敌人正面战斗,就是跟你耗,困敌军于城内,直到把敌人熬到粮草断绝。
曾国藩恰恰是靠这种看起来最低级、最愚蠢、最笨拙的作战方式,把猖獗的太平天国给灭了。
这种作战方式“重剑无锋”,表面看起来迟钝,实际上锋利。
就像郭靖的降龙十八掌,看起来简单笨拙,实际上却大气厚重,所向披靡,一招吃遍天下。
“结硬寨、打呆仗”是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秘诀,也是他常常向别人谈及的道理。
05 尚拙
尚拙,也就是崇尚笨拙。
有没有搞错?笨拙难道不是一件很丢人的事儿么?
曾国藩这种独特的“尚拙”人生哲学,来自于他的自身经历。
1826年,曾国藩14岁,他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期待着秀才、举人、进士的科举打怪升级之路。
然而,结果却名落村山。
一次失败不要紧,但曾国藩考秀才竟然一连失败了6次,1833年,曾国藩第7次参加考试,才中了秀才。
虽然秀才之路充满坎坷,受尽了同乡人的耻笑,但他在中了秀才之后的第二年就顺利考中了举人。1838年,又高中进士。
要知道,在清代,全国每年只有一百多个进士,进士占总人口的比例是0.00048%,是百万分之零点四八,比我们常说的“万一”的概率还低。
艰难的科举经历对曾国藩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
他考秀才考了7次,举人和进士却考得十分顺利,他总结原因就是他基础打得牢。相反,那些“聪明人”不愿意下笨功夫,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的松松垮垮,结果走不远。
所以,“笨拙”看起来慢,其实越往后,后劲越足。
曾国藩因“愚钝”而大获成功,所以,他视“愚钝”为最高品质。
他后来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你看,他把“拙”上升到了比“巧”更高的位置。
从此以后,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就是“尚拙”。
公号【凡铭】后台回复“超级个体”,获取超级个体大课。回复“认知”,获取认知方法论大课。
我是本文作者凡铭,我对个体的进化非常着迷,一直在收集“超级个体”的成功之法,希望这些思维模型和方法论也会给你带来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