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散文||历史并不如烟

作者: 海滨公园 | 来源:发表于2024-02-09 18:01 被阅读0次

    人常说往事如烟,但历史并不如烟。

    海滨散文||历史并不如烟

    六十年前,全国著名高校北京大学曾在陕西汉中建过分校,校址选在勉县褒城镇连城山以北南麓、褒河河畔。在当年三线建设的大背景下,我的家乡曾经有过一段鲜为人知、尘封已久的历史,北京大学西迁中,曾经在此地建立过北京大学汉中分校。现在,这里已经成为陕西理工大学的校区之一。

    我熟悉的两位前辈,曾毕业于北京大学汉中分校的数学系和化学系。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颇有建树和威望,其中一位是已经故去的高中数学名师黄明贵先生,老家是勉县黄沙镇人,曾经在1999-2005年担任过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校长;另一位是高中化学名师陈国永老师,全国化学奥赛金牌教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我有幸与他们在西安交大附中共事,曾先后两度与陈老师搭班合作。

    今年春节前夕,我与家人乘坐西成高铁回到汉中。虽然只是短暂的休整,但自发生口罩事件至今,已有三年多时间未归故里。想起少年时代的同窗,还有早年的弟子,先后曾在陕西汉中勉县褒河附近的陕工院和一所县中工作,谈及当年高校西迁的历史,特别是北京大学在陕西汉中建立分校,恰好我与北大汉中分校的当事人曾经有过这方面的一些交流,因此十分有必要盘点追溯这一段鲜为人知且尘封已久的历史。常听人说,往事如烟,但是历史,曾经真实存在,并不如烟。

    1965年3月5日,国际局势瞬息万变,中苏关系交恶,根据最高指示,全面落实备战任务,教育部决定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南京大学、大连医学院等高等院校西迁建立新校,其中清华大学西迁到四川绵阳成立分校,工程代号651,华东化工学院迁至四川自贡,代号652工程,北京大学到陕西汉中成立分校,代号653,南京大学迁至湖南常德建立分校,代号654,大连医学院迁至贵州遵义,成立遵义医学院。

    教育部确定西迁后,1965年5月,北京大学副校长周培源亲自带队到陕西为分校选址。最初曾经考虑在陕北延安建立分校,但延安没有布局三线工厂,而北京大学成立陕西分校的初衷,就是为三线企业培养顶级人才。最后放弃延安,将分校校址定在陕西三线建设比较集中的汉中。经过对汉中的实地考察和空中定点,最终北京大学汉中分校的校址选定在汉中勉县褒城镇以北的连城山南麓,褒河河畔。

    1965年8月,北京大学汉中分校破土动工,工程代号653,通讯地址为汉中62号信箱。当时汉中同期建设的三线项目众多,且都是部属大型项目,工程的集中建设导致生产、生活物资十分紧缺,建设者们发扬“大干、巧干”的作风,克服实际困难,在地方政府的大力配合下,1967年3月基本完成了建设,教学楼、实验楼、职工宿舍楼、学生宿舍楼、实验室、食堂、俱乐部、综合办公楼在连城山下拔地而起。

    随着土建工程的基本完工,北京大学校方于1969年10月将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与技术物理系、无线电系等三系一起迁到陕西汉中地区。10月24日,根据军委1号命令,技术物理系、无线电电子学系、数学力学系的力学专业的1150名师生及家属乘坐专列,于26日凌晨到达汉中开始建校以及教学科研前的准备工作,1970年9月开始,开始了正常教学,北京大学汉中分校由此诞生。

    当时的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仪器损失严重,部分教师流失,办学条件缺乏。在这种困难、复杂的条件下,1972年至1976年招收了五届学生,教师根据生源的实际情况,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教学。学生则努力克服文化基础差的弱点,刻苦学习。经过师生们共同努力,完成了预定的教学计划,现在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科研方面,开展了“核爆炸现场强伽玛下测贝塔污染仪”、"x荧光分析仪”、“4.5兆伏静电加速器预研制”、"螺旋波导加速腔”等课题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唐孝炎教授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环境分析专业。大家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教学科研活动。

    从 1970 年起,在这个外界几乎无人知晓的地方(当时对外称 62 号信箱),北大分校的师生们,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一批重大的科研成果,为我国国防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北大分校还为国家培养了 6 届大学生,共1500 多名毕业生。在这里工作和学习的广大师生,有很多成长为专家、教授和科学家,有的已成长为国际著名的科学家。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国际形势的逐步缓和,国家作出战略调整。1978年3月22日,邓小平指示北大汉中分校搬回北京。4月28日,北京大学校党委做出撤消汉中分校的决定。1979年1至2月,北京大学汉中分校的1000余名师生分批返京,北京大学汉中分校的历史使命自此结束。

    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先后培养了六届共1500余名优秀毕业生,在这里工作过的教师以及毕业生很多都成为专家、教授,其中两院院士就有 10 人,他们是胡济民、陈佳洱、刘元方、唐孝炎、黎乐民、吴全德、黄琳、秦国刚、刘韵洁、陈和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副校长的汉中分校师生有 5 人,校长周培源、陈佳洱,副校长马石江、王义遒、林钧敬(汉中分校力学系 65级学生);还有多位汉中分校的老师和毕业生,曾出任北大方正集团总裁或在政府行政部门担任要职。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北京大学汉中分校的教师职工克服困难,完成了很多科研成果,为三线建设和国家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陕西的三线工厂中,很多都是从北京大学汉中分校走出去的优秀毕业生,为国家的国防和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们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北京大学的校史研究,汉中地方志以及三线厂志工作者,应该铭记这段历史,深入挖掘其中的西迁精神,让这段光辉的历程永载史册,万古流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海滨散文||历史并不如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lkl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