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王崧舟老师的执教的《枫桥夜泊》,我的脑海中一直是这两个词——经典文化。
看着这两个词,我翻看我写的笔记,真的这两个词就是古诗教学的主线主旨。王老师引领孩子们去感受这首诗的意境同时去思考什么样的作品称得上经典,进而感受这首诗的文化传承。
正像王崧舟老师说的,在这首诗里面深深的一个情感词——愁,诗人张继因为愁而睡不着觉,不管是今天过去,未来,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那么在这样的体验当中,过去的一代代诗人——500前年,800年前,他们用自己的笔,自己的语言表现自己的愁,而张继他以寒山寺的钟声来表现了自己的愁眠,自己的无眠之夜,不眠之夜,难眠之夜,未眠之夜,自己心中大大的愁。王老师从现在诗人的一首诗歌倒推,一步步走向,几百年前走向人们笔下的古诗,寄托着人们深深的哀思,特别是陆游写的那首诗——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王老师,改成“十年不到枫桥寺”,让学生接编下一句,学生答到“夜枕依然半夜钟”,王老师又说百年不到枫桥寺,让学生理解不管是千年甚至万年,不变的是钟声。
这时候王老师让孩子们说一说心中的疑问,此时的我也在想,为什么枫桥寺的钟声年年敲?为什么诗人要写单单写枫桥寺的钟声来寄托自己的忧愁呢?
在这样的问题当中,王老师引导孩子们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好节奏。
为了启发孩子们,王老师可谓是想尽了办法指导朗读,师生读配合朗读,老师读前四个字,孩子们读后四个字,在老师有板有眼的读中,学生一点点去感悟,品味诗的味道。然后又交换读诗顺序。王老师读诗句前四个字,让孩子们读后四个字,在读中去感悟,在读中去体会诗的味道和特殊的节奏。读完以后就让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概括诗中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回答道是忧愁,是凄凉,是悲,是思念,是孤独,老师引导孩子们对比了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对比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比了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为什么这些诗句让你感受不到愁呢?
老师让学生静静的默读,圈一圈划一划,诗中哪些细节能带给了你这些感受。让学生在品读诗句,在细细的品味中去感悟,进而引导孩子们去发现诗人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王老师把月落、江枫、渔火,听到了乌啼板书下来,最后他抓住了霜满天,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在哪看到过霜?孩子们说在花苞上、叶子上、车窗上、玻璃上、地面上、墙上。
那么为什么诗人张继会写霜满天呢?霜怎么跑到天上呢?张继不是是写错了?此时我的脑海中也打了大大的问号,因为学贵有疑,要敢于质疑。我也在想,张继真的写错了吗?
在老师的一步步引导当中,一步步的品析当中,我们知道霜满天是张继想象出来的,张继之所以想,是因为当时特别的凄凉,所以他愁呀,所以他想象着霜满天。在这里,他又紧紧抓住了这个“对”字,从字典中的四种解释,让孩子们去品味这个对字在诗中思。“对”有面向朝着的意思,更有是两个东西相互配合接触的意思。
然后引导孩子们月落雨火江风,配合着愁眠,月落对着愁眠,渔火对着愁眠,江枫对着愁眠 。在老师诗情画意的阐述中,一点点擦去板书。古人以月寄托惆怅,而今月亮已经落下去了,渔火已经灭了,你的忧愁也散了吧!
在这节诗意的语文课中,王老师总是让孩子们在满满的感悟当中去练笔去写——
此时此刻,你就是钟声,以“钟声仿佛还在说,张继啊,张继”为开头,让孩子们写一写。
在心与心的对流当中,孩子们表达了有情有义的钟声,励志的钟声,智慧的钟声。
在张继之前,没有人写钟声,在张继之后,没有人超越他,将钟声与愁联系在一起,之所这首古诗经久不衰,因为他是经典,正因为他写了钟声与愁眠联系在了一起,所以一代又一代的诗人用笔和情感,将钟声连在了一起,这就是文化的传承,这也是我们每个小语老师所思考的,我们的母语是蕴含着5000年的文化,我们的母语是形义的结合,我们的母语承载着经典与中华传统,所以作为小语人,我们要把经典与文化蕴含在我们的教学当中,让孩子们文化自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