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身、心、知、意、物

身、心、知、意、物

作者: 郝凡 | 来源:发表于2022-02-06 14:25 被阅读0次

心决定知,知决定意,意决定物。

所以,修身的根本是修心。我们固然需要在具体的事上去努力,但物的根源是意,意的根本是知,知的源泉是心,所以推其根本,我们必须要回到心上。

现在我们再来看前五个字,“格致诚正修”,前五个字可以和后五个字对应起来:

“格”对应的是“心”。阳明先生讲:“格者,正也。”格就是正,正什么呢?就是正心。把心上的贪念、贪欲去掉,这才是真正的格;在自己的心上格,才是真正的格。所以,格心,代表着在心上格除不好的、错误的一些知见。

“致”对应“知”,即是“致知”。致知,就是达至良知,通过随时叩问良知,去除不好的起心动念,此之谓“致知”。

“诚”对应“意”,也就是阳明先生所讲的,《大学》是诚其意的功夫。

“正”对应“物”,也就是说,有了格、致、诚的功夫,我们才能在事情上做出正确的判断,避免决策失误。

“修”对应“身”,也就是说,我们在心上去除错知错见(格),达至良知(致),在起心动念上诚于己(诚),进而在事情上做出正确的判断(正),这就是修身的功夫。

综上所述,这10个字,就是《大学》为我们揭示的不断提升自己的功夫,也是阳明心学的功夫。在心上用功,就是大道至简、最开阔也最要紧的那条路。

所以,我们再来体会这样一句话:“在别人起心动念的空白处,阔步前行。”

每个人心灵品质不同,因而起心动念的层面不同,所以其思维模式就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性缺陷和方向性偏差。这些缺陷和偏差,注定了某些人只能做某些事情。

比如说,他在起心动念间总是想到自己,很难去换位思考,很难去利益他人,所以他对于客户、同事的需求,对于领导意图的理解,就经常会出现偏差,会片面地理解他人,并且自以为是。

这样的人,由于他们的思维模式的缺陷和偏差,就在起心动念处留下了大片的空白区域,这些空白区域就是我们可以阔步前行之处,也是我们战略创新最重要的机会之所在。

而我们何以能够阔步前行呢?就是因为我们通过格致诚正修,在身心知意物上用了功夫。有了这样的功夫,我们才能够阔步前行。

相关文章

  • 身、心、知、意、物

    心决定知,知决定意,意决定物。 所以,修身的根本是修心。我们固然需要在具体的事上去努力,但物的根源是意,意的根本是...

  • “身”,“心”,“知”,“意”,“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身”,“心”,“知”,“意”,“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身的主宰是心, 心的灵明是知, 知的发动是意, 意的对象...

  • 20170812传习录心得23陈九川录

    身、心、意、知、物是一件。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充塞空间称为身,主宰作用为心,心的发动就是意,意的灵明就是知,意...

  • 心为君主

    王阳明先生在《传习录》中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身、心、意、知、...

  •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知之所在便是物。

  • 读《传习录》(6.30)

    先生曰: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知之所在便是物! 身之主宰便是心。我们身体是受我们...

  • 《传习录》初鉴 其四

    引: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南川子曰:心以感物。无心,虽有物而不能感知。...

  • 8、“格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先生曰】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

  • 交往的层次决定灵魂的高度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出自《礼记·大学》:“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诚。意诚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

  • 物、知、意、心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 意之本体...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身、心、知、意、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lpuk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