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听听下面的声音——
“我现在只想吃一点水果,不想吃面条。”
“我自己的房间,我想什么时候收拾就什么时候收拾!”
“我凭什么要听你的?”
“你总是这么大声说话,真是吵死人了”
“整天催催,你不烦我都烦了”
……
爸爸妈妈们看看,上面哪些话语是不是很耳熟呀!
爸爸妈妈们会说你看这些熊孩子说的话,大人说一句,TA们顶一句,每天气得父母血压飙升,真想拿块抹布把TA们的嘴给堵上。真不知道现在的的孩子怎么这样不听话还喜欢顶嘴。
是的,作为家长的我们感同深受。
曾有一项调查:
“孩子慢慢长大后,你最讨厌孩子的什么行为?”
超过75%的父母都选择了顶嘴。
顶嘴,似乎成了绝大多数父母都难以忍受的行为。
01
顶嘴,其实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
很多时候,父母都会把孩子顶嘴,当作是一种不听话的表现。
然后,想尽办法地想要帮孩子改掉这个“坏毛病”,轻则口头镇压,重则武力解决。
却从来没有认真想过:
孩子到底为什么会顶嘴?
《儿童发展心理学》书中这样写到孩子的成长有3个叛逆期。
第一个叛逆期是2-4岁,TA们会通过“不”、“才不是”等语言来表达自己初期形成的主观意识;
第二个叛逆期是7-9岁,TA们开始有较强的独立意识,经常对外界的各种规则不满,有时甚至有点不讲道理;
第三个叛逆期是12-17岁,TA们正值青春期,对个体的独立、自由的追求更甚,讨厌一切束缚。
只有经历过叛逆期,孩子才能成长为一个独立而自主的个体。
而顶嘴则是每个孩子叛逆期都会出现的行为。
顶嘴,说明孩子的自我意识和尊严开始觉醒。
孩子在开始自我思考,开始强烈地想要表达自己,想要捍卫自己说话的权利,想让父母看到自己的内心诉求。
孩子顶嘴,并不是“不听话”、“没教养”、“故意作对”,而是TA们采用语言的形式与父母对抗,寻找自我,建立自我个性的必经过程。
02
允许孩子顶嘴,是一种智慧
“顶嘴的孩子有优势,一是家庭氛围开明,二是孩子有非常强烈的独立思考能力,才能顶到父母的痛处。”
其实,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处,少不了会有分歧。
孩子敢于遵循自己的内心,捍卫自己的立场,表达自己的意见,今后遇到事情才不会胆怯,拥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孩子也会在一次次顶嘴中,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更有利于将来与人交往。
允许孩子跟父母顶嘴,也是父母的一种智慧。
03
敢于顶嘴的孩子,往往更独立,有主见
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曾做过一项研究:
将2-5岁的孩子分成两组,一组孩子喜欢顶嘴,反抗性比较强。
另一组孩子懂事乖顺,反抗性比较弱。
结果发现:
反抗性较强的孩子80%都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
而反抗性较弱的孩子,只有24%的人长大后能够独立行事,判断能力也较弱,经常需要依耐别人。
由此可见,会顶嘴的孩子,不仅能够清晰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敢于独立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著名教育家刘墉对儿子刘轩的教育非常严厉。
他常常在节假日要求刘轩学习中文;
在刘轩要出去玩时,要求他捡松果、扫树叶,清理屋檐下的排水沟。
刘轩觉得父亲是没事找事,于是,经常跟父亲顶嘴,对着干。
父亲也经常骂他是个叛逆的“混账小子”。
有一次,父亲责问刘轩:
“你为什么总是那么叛逆?”
刘轩理直气壮地顶嘴道:
“因为我觉得我长大了,不该什么都听你们的。
所以你叫我往左,我就偏往右,我有自己的想法,我该找到自己在哪里!”
就是这样拥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刘轩,长大后惊艳了所有人。
他不顾父亲的反对,学习自己喜欢的心理学,并成为了著名的心理学专家;
他利用自己跟父亲多年斗嘴训练出来的敏捷思维,迅速反应,进入了媒体,一跃成为台湾文化媒体人的代表;
他利用自己不服输,喜欢尝试,喜欢挑战的性格,勇敢地去探索自己的各种可能性,并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他去策划广告,成为台湾知名的创意达人和品牌顾问;
他去参加演讲比赛,成为《我是演说家》全国总冠军。
他的独立、自信、勇敢,坚毅不服输,让他的人生充满了惊喜,也实现了各种可能性。
正如德国儿童心理学家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所言:
能够跟父母进行争辩的儿童,长大后会比较自信、有主见,拥有创造力,敢于挑战自己。
所以,会顶嘴的孩子,往往未来可期。
04
允许孩子顶嘴,但是要选择性“妥协”
孩子顶嘴的过程,是孩子为自己争辩的过程,其实也是父母引导TA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过程。
我们允许孩子顶嘴,但并不是让孩子任意妄为。
当孩子顶嘴时,我们需要有选择性“妥协”。
1. 非原则性问题,态度要温和
美嫺今天看到一篇关于父母批评孩子的帖子,里面有两条评论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
“小时候挨训,你只要说一句话,他就说你顶嘴。你要是一声不吭,他就说你是哑巴。”
“父母永远分不清解释和顶嘴的区别。”
很多父母都把孩子顶嘴当成和自己做对。
但事实上,孩子顶嘴隐藏着很多原因,也许是想要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也许是想要引起父母的关注,也许是讨厌被父母压制,命令的感觉……
如果父母粗暴地把孩子顶嘴定义为“不好的行为”,既封闭了跟孩子好好沟通的通道,也伤害了亲子关系。
适当妥协:
在面对那些不会破坏规则、不会影响别人、不会有危险的事,我们可以适当妥协,听一听孩子的声音。
我和女儿就经常因为写作业发生冲突。
我希望让孩子放学回家,第一时间写作业,而孩子总是喜欢先玩一会再写作业。
记得有一次,我用命令的语气警告孩子:
“你现在必须回屋写作业,不然我就把你的玩具全部扔掉。”
孩子气冲冲地顶撞我:
“我自己知道要写作业,但我为什么不能先玩会,再写作业,凭什么什么都要听你的。”
孩子的话,让我一时语塞,也点醒了我。
是啊,凭什么什么都要听我的,我为什么就不能听听孩子怎么说。
于是,我开始认真诚恳地询问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你想先玩会,还是先写作业?”
然后,向孩子表达我的想法:
“如果先玩会,你做作业可能要到很晚。
如果先写作业,你可以痛快地玩,不用担心一会还要写作业。”
儿子认真思考了一下,痛快地接受了我的建议。
这让我明白了一件事:
当父母和孩子发生冲突时,不要把孩子当成麻烦的制造者,而是要把孩子当成解决问题的积极参与者。
只有温和的引导,让孩子感受到爱与尊重,孩子才愿意跟父母好好沟通。
2. 原则性问题,态度要坚定
今天和孩子看了一个视频:
一位妈妈带着两个儿子逛超市,小儿子故意打掉哥哥手里的东西。
妈妈很生气,要求小儿子给哥哥道歉。
小儿子气汹汹地拒绝,并躺在地上大声尖叫,并狡辩说:
“不,我不道歉,我不是故意的。”
哥哥向爸爸求情:
“算了吧,他不必非要道歉。”
小儿子听见后,有些得意地继续顶撞妈妈:
“他说了,我不用道歉。”
然而,妈妈努力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认真地看着他,用坚定地语气一次又一次要求他必须道歉。
最终,小儿子在强硬的态度下,跟哥哥道了歉。
你看,允许孩子顶嘴,并不是允许孩子放肆、无礼。
孩子的思维并不成熟,那些“无礼的事”,“危险的事”,“容易造成破坏的事”,必须坚定地跟孩子说“不”。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心有戒尺,行有所止。
05
希望父母们可以这样对孩子:
孩子,你自己怎么想?
事实上,孩子不是永远都错,父母也不是全都正确。
一味地命令或者强迫孩子听话,必然会导致孩子的反抗。
只有父母先学会改变自己的态度,才能让孩子改变态度。
父母对待孩子顶嘴的方式,藏着孩子与未来交手的样子。
允许孩子顶嘴,坚定地与孩子站在一起,才能帮助孩子在成长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以上是今天的学习复盘笔记。
我是吴美嫺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规划师。
我在贵州贵阳感谢您的阅读和留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