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毕业于山西省一个不知名的二本b类院校,所学旅游管理专业,入学时,比录取分数线低8分,后来学校扩招,才有了上大学的机会。现在是一名公务员。
我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解是,这个专业有点偏。它不属于历史、政治、英语、经济等传统学科,上大学时,很多专业课本在学科概述里都写着:“…是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学科。”
这意味着将来考正式工作会有对口专业限制,比如考公务员,会计、财经、计算机类相对招的人更多,旅游管理少之甚少。只能考不限专业的岗位,竞争相对更加激烈。
和众多专业一样,毕业后对口就业的人并不多,我们班48个同学里,有6个做旅游,3个做酒店,其余都奔向了其他行业,如汽车销售、保险、教育培训等。同年考研的同学只有1个顺利考上了湖北大学。
基于此,很多人对旅游管理专业并不看好。但是,经过四年的学习,我的看法有了不同。
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东西很多,基本上其他学科名称前加一个“旅游”就成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比如: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法律法规、旅游英语、旅游市场营销学……
有一些不带“旅游”字样的也是我们的学习范畴,比如:会计基础知识、西方经济学、高数……
更不用说选修课里那些奇奇怪怪的周易、古典小说、古典文学了,我室友很奇葩的选了一门课叫动物行为……
涉及学科很多,这也造成了我们学的知识博而不专,但同时也有一个好处,就是知识面广,仅一门导游基础知识,就够稍微有点口才的学生恣意装x。
后来考教师资格证,选择题里有一部分涉及到历史文化宗教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可对我而言小菜一碟。考公务员,选择题也有人文知识题、法律题,我基本都能答对。甚至觉得,公务员考试的难度还不如导游资格证考试。
在专业课学习中,我属于比较认真的,每次都坐在教室中间第三排左边,专业课老师也常常能记住我,所以四年里从未挂过科。
我一直觉得,专业学习只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我觉得我在大学里收获最大的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有一个很不受人理解的兴趣——打太极拳。大一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中医,他每天都在操场教学生打太极,后来我了解到这些学生尽然来自不同的系部!之后我就加入了他们。
之后我的生活规律起来,每天早上七点准时出现在操场,七点半吃饭,然后上课、图书馆,中午叫上太极协会的朋友一起吃饭。也是在这个团体中,我交到了知心的朋友。不论年级,大家都叫我“郭大侠”。
大三上学期,我申请了贫困生补助,拿出一部分钱来给大家买了太极服。大三实习那会儿我有了每个月1500元的收入,又给协会买了几把剑。
因此,我打的拳不是最好的,但是,大家都信服我。四年里虽然没有当会长,但大家都很听我的。也是从协会里,我找到了那种集体感。
我乐于考证,所以很忙,一直在图书馆。准备考的也都一次性考过了。
考过四六级后,大二下学期,我组建了一个英语学习小组,没挣什么钱。大三上学期,我再次招人,一下招到50个!小赚了一笔。我的英语水平被传的神乎其神。
当然,也有人骂我忽悠人……觉得我就是个搞传销的。
大四上学期,我没考研,同学们惊诧不已。临近毕业又觉得没什么再能考了,一时想不开,窝在宿舍打了一个月穿越火线。
后来,觉得太颓废了,就跟着人家去考教师资格证,把参考书列出大纲,一条一条背。直到大脑里形成了完整的知识框架。考完教师资格证,我发现我适合搞学术,后悔没考研。
大四下学期,我拿着导游证开始正式带团,从大二升大三暑假带团时被司机骂,告诫我“不适合当导游“,做到带团业绩最高,被旅行社邀请去他们那里上班。我发现,我喜欢上了这个行业。
带团虽然收入不错,但闲的时候是真闲。
我整天轮流请朋友吃饭,觉得很空虚,人家准备研究生复试,或者考公务员,我却闲得发慌。
后来我开始总结带团经验,写成文章,打算以后一边带团,一边写作,以后出书。又买了公务员考试的书准备考试。
那时已经三月中旬了,4月22日笔试,我却一点也不紧张。清明节我没回家,在教室窝了三天,看了20篇论文,写出了毕业论文初稿。
之后的时间,工作日全心全意准备考试,周末带团赚钱。两头都不误。那时还喜欢一个姑娘,她在校外的饭店里打工,每天中午我准时过去点一份咖喱炒饭,等她一点半下班。
后来这姑娘告诉我:“先脱贫后脱单”,跟别人跑了。
而我,向着脱贫越走越远。
面试成绩快公布的那几天,我问一个朋友:“你觉得我能考上吗?“
朋友说:“那还用说?”
我追问道:“能还是不能?”
朋友笑了:“肯定能啊!”
我十分疑惑:“我都不觉得我能,你咋对我那么有信心呢!“
朋友噗嗤一声冒了一句:“你特么逢考必过,简直了,就是个考神啊!”
之后我相信是他的嘴开了光,改变了我发财致富的人生走向。
从一个不知名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走出来,我不是最优秀的。但回忆四年校园生活,我觉得充实、无悔、感恩。如果能再来一次,我还会这样度过我的大学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