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在中国屏风上》是毛姆为数不多的游记之一,也是一本让我一见钟情的作品。毛姆以独特的视角,从一本游记出发,带我们重新认识二十世纪初的旧中国许多的人和事。
音频选自喜马拉雅,虽然朗诵者咬字不是很标准,但款款道来,别有一番感觉,是非常独特优雅的朗读。
(这是一个结局出乎意料的故事。)

“我也知道没有人死。”大班恼火地说。“但挖那坟墓干什么呢?”
他叫听差去找公墓的看门人,问清楚没有人死掉,他挖个该死的坟干什么。
“你走之前我先喝杯苏打威士忌吧,”当听差要离开办公室时他又说了一句。
他不知道为什么见了那新挖的墓会如此地不舒服,但他竭力不去想它。
当喝过那杯威士忌,他觉得好受些了,就把手头的事做完。他上楼去并翻起《笨拙》周刊来。几分钟后,他可以去俱乐部,晚餐前玩上一两局纸牌或桥牌。
然而听听差说些什么会让他心安的,所以他就等听差回来。过一会儿,听差回来了,还把看门人叫来了。
“你挖坟干什么呢?”他直截了当地问,“没有人死啊。”
“我没挖坟,”那男子说。
“你究竟什么意思?今天下午有两个苦力在挖坟啊。”
那两个中国人彼此看看。接着听差说他们一起去公墓了,那儿没有新的坟墓。
大班只能让自己打住不说话。
“该死的,我亲眼看见了,”这句话已经上了他的舌尖。
但他没有说出口。他压住了不说,脸涨得通红。两个中国人直瞪瞪地看着他。有一阵,他都喘不上气来了。
“好了,出去吧。”他喘着气说。
但他们刚走,他又大声将听差叫来,听差漠然地进了门,他让听差去倒一些威士忌。他用手帕擦擦汗津津的脸。
当他举杯喝酒时他的手抖动起来。他们爱怎么说就怎么说,而他看见了那个坟墓。不是吗,他现在还能听见苦力把一大铲泥土扔上来时那沉闷的落地声呢。
这又怎么说呢?他觉得心在怦怦直跳,浑身不自在。但他振作起来。这都是胡闹。要是那儿没有坟墓,那必定是一种幻觉了。他现在最好是去俱乐部,说不定碰上医生,就可以让医生给他做个检查。

俱乐部里的每个人看去就跟平常一样。他不知道为什么他期待他们会有所不同。这是一个安慰。
这些人,多年来彼此都那么生活着,按部就班,有条不紊,慢慢养成一些小习惯——有一个人打桥牌时不停地哼唱,另一个坚持用麦管喝啤酒——这些怪癖时常令他心烦,而如今却让大班有一种安全感。
他需要这种安全感,因为他还无法将他见到的那奇怪的情景从头脑中弄出去;他今天桥牌打得很差,他的搭档又特别挑剔,大班发起火来。他觉得人们都古怪地看着他。他想知道他们在他身上看出什么不同寻常的东西。
他突然感到不能再在俱乐部待下去了。他出去时看到医生正在阅览室读《泰晤士报》,但他缺乏勇气去跟医生说。
他要亲自去看看坟墓是否真的在那儿,他坐进轿子让轿夫抬他去公墓。你不会再次产生同一个幻觉,对吧?
另外,他要带看门人一起去,如果那坟墓不在那儿,他就看不见它,而如果坟墓在那儿,他就要给看门人他前所未有的一顿痛打。但他哪儿也找不到看门人。他出门去了,还带走了钥匙。
大班发现自己进不去公墓时,顿时觉得精疲力竭。他坐回轿子让轿夫送他回家。他晚饭前还能躺上半个时辰。他浑身没劲。那就是事情的症结所在了。他听说人一没劲就会产生幻觉。
当侍者进来取出他用餐穿的晚礼服,他只是意志上努力一把才起了床。今晚他很不愿意穿晚礼服,但他还是坚持穿起来,因为在他这已是一个惯例,二十年来他每个晚上都穿晚礼服,这个规矩从来没有打破过。
用餐时他要了一瓶香槟酒,这使他感觉舒坦了一些。之后他又让侍者拿来最好的白兰地。喝过两杯后他觉得自己又有了精神。
去它的幻觉!
他来到弹子房练习了几杆有难度的打法。在他的眼力如此稳当时,他还会有什么了不得的事呢。
他一上床很快就进入了深沉的梦乡。

但他突然醒过来。他梦见了那敞开的坟墓,苦力慢悠悠地挖着。他肯定看到他们了。要是他亲眼所见而说是一个幻觉这就很荒诞。
这时他听见更夫巡夜的梆子声。刺耳的声音打破了夜的寂静,也令他一阵惊惶。随之恐惧攫住了他。
他害怕起中国城市的这些弯曲、拥挤的街道来,觉得中国庙宇重叠繁复的屋顶中阴森可怖,那儿游荡着狰狞和痛苦的鬼魂。
他讨厌刺鼻的怪味,也讨厌这儿的人。他讨厌那大群的一身蓝褂子的苦力和衣衫褴褛、脏兮兮的乞丐,也讨厌穿着黑色长衫、圆滑、满脸堆笑但不可捉摸的商人和地方官员。
他们似乎都威胁着压过来。他恨中国这个国家。他究竟为什么来这儿呢?他现在极度恐慌。他一定要离开。他不想再待上一年,一个月也不行。他干吗在乎上海呢?
“哦,我的上帝,”他叫道,“要是我能平平安安回英国就好了。”
他想回家去。如果他得死他也要死在英国。他不想和所有这些黄种人埋在一起,他受不了他们歪斜的眼睛和龇牙咧嘴的脸。
他想要埋在家乡,不想埋在这天看到的那个坟墓里。他永远不要安息在那儿,永远不要。人们怎么想这有什么关系呢?他们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好了。唯一重要的是他一有机会就要打道回府。
他下床来,给公司经理写信说他得了重病,必须有人来接替。纵然再走不开他也不想留在这儿了。他得马上回家。
早晨他们发现这封信紧攥在大班手里,他滑落在书桌和椅子之间的地板上。
他早已死翘翘了。

读后感
想起了两句英文谚语,虽然放在这篇文章里不是非常合适。
第一句:Ignorance is bliss.无知是福。有些事知道不如不知道,知道了反而容易想多,想多了就会惹是非,甚至钻牛角尖出不来,让自己身心疲惫且有可能心病缠身。
第二句:Curiosity killed the cat.好奇心害死猫。如果这事和自己毫不相干,又何必苦思冥想呢?或许惹火上身也未可知。很多时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更何况有些事压根无关紧要,想多了影响了心智,失去了正常的思辨能力,说不定越发担心的事就越有可能发生了。
而且,即使和自己相关的要紧事,所能做的或许只是:尽人事听天命,过多担心或忧虑只能徒增烦恼,或许反而不能冷静处之、忙中出乱,惹出更多事端。

网友评论